第64章 牛刀小试神杨素,建康将成斩首人(1 / 2)

 以北统南,跃马长江。</p>

秦汉一统之后,这是历代中原王朝的最高理想和追求。</p>

隋朝平陈之役,是历史上最为轻松,也最为戏剧性的一次南征。</p>

甚至于隋军的主力尚未过江,仅以区区二支偏师,就攻下了拥有十万精兵的陈国都城建康。</p>

当然,这种丰功伟绩,也归功于陈国,自己的神助攻。</p>

陈国建国时间非常短,不过短短三十多年,它承南梁而生,是南朝宋齐梁陈四国的,最后一个大国。</p>

这注定了过于薄弱的根基,还有稀薄的王气。</p>

长江中游的萧梁,是原南梁的正统,分裂和继承了南梁的一部分力量,再加上隋朝对长江以北江淮地区的占领。</p>

它的形势已经和当年东晋南渡,南北对抗,划江分治时大不相同。</p>

时至今日,陈国只不过是偏安江左,不思进取,苟延残喘的一个地方小朝廷。</p>

其气象和风骨,已远非衣冠南渡时的蒸蒸日上,万象更新。</p>

最重要的是,因为南朝朝代更替频繁,其核心权力层,并不绝对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p>

南朝宋齐梁陈四国,继承东晋的政治遗产,当世最主要的八大家族,和他们共享王权。</p>

本土吴姓世家朱、张、顾、陆,渡江南来的侨姓大族王、谢、袁、萧,以上八姓八大世家,已成为根深蒂固的,权倾朝野的家族势力。</p>

在江南腹地,他们和地方势力融合,又开枝散叶了很多新兴的“溪洞酋豪”。</p>

他们逐渐掌握了地方军政大权,成为不可撼动的地方霸主,也是土皇帝。</p>

他们在历次的朝代更替过程中,以自己家族和地方利益为准则,对于中央政权缺乏绝对的忠诚的向心力。</p>

日积月累,他们的力量越来越强,积弊也越加深厚。</p>

这种半独立的状态,注定了他们更多地只为家族和地方利益考虑。</p>

即使江北的中原王朝,兵临城下,他们天然地缺乏誓死抵抗的斗志,并不绝对效忠陈国。</p>

他们行动的取舍标准,是哪个政权能给自己的家族带来更大的利益。</p>

这也是隋朝此次南征如此迅速而顺利的主因。</p>

只要有足够的利益吸引,他们分分钟会抛弃陈国,选择向新政权效忠。</p>

因而,南征能否成功,在于能否顺利实施斩首行动。</p>

建康一破,陈国就灭亡。</p>

但在陈国的京城建康,陈后主还拥有十万精锐的核心武装力量,但他脆败于隋朝的二支偏师,却并非可用,尽失民心作为推托。</p>

建康之失,是战之罪。</p>

一言以蔽之,纯粹是陈国君臣的神助攻,自己送人头的愚蠢之举。</p>

否则,以江南腹地之纵深,如果将战争拖到相持的阶段,鹿死谁手,犹未可知。</p>

无可否认,建康城如此轻易被攻克,也是隋朝的战略和战术运用得神乎其神。</p>

也是隋朝的将领们,太能打了。</p>

首先,隋朝在西面和中部的集团军,非常好地完成了牵制的战略任务。</p>

陈国在长江中游十万精兵,被死死地拖住于武昌及荆州附近。</p>

在汉口,秦王杨俊统领的中路集团军,在武汉三镇,和对面陈国屯于江夏(武昌)的周罗睺形成战略相持。</p>

谁也吃不了谁,或者说是谁也不想吃掉谁。</p>

这种相持,也让任何一方无法主动对下游的建康,采取救援或进攻行动。</p>

陈国的荆州总管知道建康有难,本来准备全军赴援,但被杨俊的中路集团军强硬阻于汉口,只能望江相叹。</p>

这种相持,或者也是双方的一种默契。</p>

他们都在等待一个消息,一个从建康传来的消息。</p>

但他们首先被上游,长江三峡的传来的战情消息震惊了。</p>

杨素是隋朝西路集团军的元帅,他拥有当时世界上水战的航空母舰——五牙战船。</p>

船上起楼五层,可容纳八百战士,可以装载六大巨型拍竿,敌船或敌方城墙,应竿而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