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进京(1 / 2)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琴圣”陈凤娇走了,走在年后雪花纷飞的日子里,临行前看着“诗圣”殷华磊,只说了一句:“保重。”

殷华磊没有阻拦,也知道拦不住,默默望着她苗条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自己的视线里面。天很冷很冷,寒风凛冽,吹在身体上如鞭子在抽,殷华磊的心更冷,冷若冰霜。

陈凤娇只携带者“鬼影”,只身一人飘然而去,留下殷华磊独自惆怅,觉得天塌地陷,他紧紧握着手里一把淬了巨毒的唐刀,小小的,乌黑发亮的唐刀锋利无比。从这一天起,将一个特定的人杀死成了他生存的唯一理由。那个人的权力至高无上,在很远的京城。那个人知道他存在与“琴圣”陈凤娇的身边,写得一首好诗,算是明朝一个大才子,可百无一用是书生,明成祖朱棣根本没有把他放在眼里。

但是“诗圣”殷华磊确信他们将在未来的某一时间相遇。相遇的那天,就是唐刀出鞘的那天,他要用那个人的鲜血来洗刷自己的耻辱。

北京故宫,也称紫禁城,门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在蓝色的天空下,红色的宫墙一直延伸到宫殿内部,故宫有四个大门,正门名为午门。其平面为凹形,宏伟壮丽。

午门,俗称五凤楼。午门是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的地方。每遇宣读皇帝圣旨,颁发年历书,文武百官都要齐集午门前广场听旨。午门后有五座精巧的汉白玉拱桥通往太和门。

午门通高37.95米,下为高大的砖石墩台,台正面以垛墙围绕,后面砌宇墙。墩台正中有3门,正面呈长方形,后为券形。墩台上建五风楼,围以汉白玉精美栏杆。主楼面阔9间,重檐庑殿顶,其余4楼为重檐攒尖顶,金黄色琉璃瓦与绚丽的彩画交相辉映,气势巍峨,宏伟壮丽。明朝时皇帝在这里颁发次年的历书,遇有大规模的出征或凯旋献俘,皇帝就在这里发布命令或受停。午门中楼左右有钟鼓亭,每逢皇帝在太和殿主持大典时。钟鼓齐鸣,以示威严。

“琴圣”陈凤娇来到京城时正好赶上正月十五。

每年正月十五日,午门悬灯结彩,皇帝赐宴百官,并亲临观灯,与文武大臣一起赋诗,称为灯车。

明朝皇帝都喜爱花灯,明太祖朱元璋每年的元宵节都招徕天下富商,放灯10日。当时的南京城内盛搭彩楼。并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盏,一时蔚为大观。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也把这个习惯带了过去,在北京东华门辟两里长的灯市。从正月初八起,至十五达到**,十七日结束,每晚花灯、烟火照耀通宵。鼓乐杂耍喧闹达旦。《明会典》记载: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诏令,元宵节自正月十一日起给百官赐假十日,以度佳节。宫中欢度上元节。灯市多在乾清宫和午朝门外。

届时,明成祖朱棣也亲临午门观赏,并作御制诗,命儒臣奉和,乾清宫前的丹陛上,从元旦前夕到正月十五,都要立一对高大的雕龙木质灯柱,在汉白玉台座中用铁栓穿固,灯柱用来悬联挂灯。按惯例,正月初一夜要扎作“灯山”,施放烟火,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