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爵位制度(1 / 2)

我伐天下 从小不会爬 3626 字 2019-10-02

 赵抗很快又颁布了一系列的政令,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爵位制度了,也即是在原有待遇不减的情况下,增设爵位。按周时旧制,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每个等级的爵位又分为三个等级,比如子爵中一等子爵最高,然后是二等和三等。另外爵位还分为普通爵位和世袭爵位两种,普通爵位是封给个人的,人一死国家就收回,世袭爵位则可以传给子孙,但是每过一代则降一级,如二等伯爵降为三等伯爵,赵抗解释这是为了防止他们的后代变成纨绔子弟。

普通爵位都是虚封,也就是有收入没封地,而世袭爵位则是实封,会有封地,从世袭伯爵开始可以有私人卫队,世袭公爵甚至可以有数千属于私人的军队,最高的世袭一等公爵的私兵数量最高可以达到八千人。当然,这一切只是看上去很美罢了,爵位可是都要靠功勋来换的。

而且赵抗说了,自该制度颁布后建立的功勋才可以换爵位,也就是说即使像江晨星这种功勋卓著的将领,目前也是没有爵位的。军人的功勋与爵位之间的关系换算起来比较简单,当军阶达到参将级别,也就是功勋超过五千后,新获得的功勋计入爵位系统,超过一千便可以成为最低的三等男爵,然后新功勋达到两千便成为二等男爵,依此类推,每升一级所需功勋便增加一倍。

这些都是普通爵位,而世袭爵位有是由普通爵位转换而来,换算方法是世袭爵位相当于高其一个档次的普通爵位。举例来说的话,就是世袭一等伯爵可以转换为普通一等侯爵,反过来也一样,由此可见获得世袭爵位是何等地困难,尤其是最高的几个等级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所有的官兵还是欣喜若狂,因为军阶的提升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这爵位是额外的,这样一来他们也终于有了可以留给子孙的东西了,所以大家都是宁可爵位低点,也一定要世袭爵位,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江晨星这种不打算结婚的人士

不过,赵抗为了显示国王的权威和笼络核心人才,给自己留了一个特权,也即是可以直接提升某人的爵位等级。但是一年只能使用三次,每次一级,赵抗还是颇为自制的。

爵位既然如此难获得,那么待遇到底如何呢?以最低的世袭三等男爵为例,他可以获得封地良田十五顷,如果封地是平原上的荒地则面积加倍,如果是丘陵地带则再加五成,如果是不能耕作的山区则面积在丘陵的基础上再加一倍。爵位每上升一个等级,封地面积加一倍。

封地也可以是城镇,但那就不按面积而是按人口来计算。像世袭三等男爵的封地如果是城镇的话,可以获得一个千人的小镇。封地也一样要缴纳税收给中央财政,不过比例不是十分之一,而是百分之一,也就是做个样子而已。但是如果连这点钱都不愿交,国王则有权收回封地。国王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他有权强制贵族移封,不过有两个限制:一是移封的封地不能差于原来的封地,二是每五年只能对同一贵族移封一次,但是若贵族是自己提出要求的话,则可以放宽一些。另外所有的水域都是属于国王的,只有他有权管制交通,但是开发利用则可以由国民们自行其是。

普通爵位则是直接获取金钱,可以给金、银、钱、绢、米中的任何一样,给那种由国王决定,兑换比例还是老规矩:一个金币=十个银币=十贯铜钱=十匹绢=十石大米。以最低的普通三等男爵为例,他可以获得每年十个金币的收入,一般情况下比世袭三等男爵的收入少上不少,但两者要求本身就差得多,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关键还在于,这笔收入是额外的,所以根本无人提出异议。

文官的功勋系统则要麻烦得多了,赵抗也只是搞了个暂行条例,也就是根据官位高低,每过一年就自动加对应的功勋,但是一旦因故被罢官的话,所有不够爵位升级的多余功勋都将被清空。如果是因罪罢官,那剥夺爵位也是有可能的,官位越高获得的功勋越多,以最高的丞相为例,每年可以获得一千功勋,即使无功无过也可以获得世袭爵位了。另外就是任务功勋了,完成某些难度大的差事也可以获得功勋。如果政绩出色的话,每年获得的固定功勋还能加倍。不过总体来说,文官的爵位是要低于武官的,毕竟武官需要冒生命危险的,军旅生活也要辛苦得多。

目前赵国的百姓里面,有一大半都是从北方强迫带回的。按赵抗的观点,他们接受金国统治而不反抗就是有罪,要给予一定的惩罚,所以所有人都是奴隶身份。但是,这种奴隶与胡人的奴隶及南宋的奴仆不同,他们是暂时性的奴隶,赵抗同时规定,除非罪行极大,不然赵国国内所有的奴隶均为暂时性的,最长期限为三十年。其实,所谓奴隶,就是强制劳动而已,伙食之类的生活必需品赵抗派专人负责并亲自过问,对这些北方人来说,生活水平甚至不降反升。而只要劳动三年便可以成为赵国的国民,享受应有的各种待遇,甚至还发给每人十亩质量还可以的耕地。

但是对于有劳动能力(全部都是,没劳动能力的根本不会带到南方)却抗拒劳动的人,赵抗处罚起来可是毫不手软的,第一次鞭二十,再犯就立即处死。这些北方的“顺民”听话得很,前后也就只杀了几十个立威。关于奴隶的规定,正好与关于债务的规定相得益彰,因为赵抗限定了高利贷的利率,并且由官府出借低息小额贷款,以救居民之急,所以被利滚利逼得走投无路的情况便很少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