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生于忧患(2 / 2)

“对南越,甚至放低姿态,修好了南越王赵佗的祖坟,让赵佗都觉得不好意思,以至于最后自己去除帝号,拱手称臣。”

“即使架空将其扶上大位的权臣周勃,整个过程,也是波澜不惊。”

众人听得纷纷夸赞:

“啊对对对!”

“我大汉先帝,宽厚仁慈,有长者之风!”

虽然听得一头雾水,但管他呢!

只要是大汉的皇帝,那就一通猛吹。

看似是吹先祖,实际上,就是在吹当今陛下!

“可果真如此吗?”

何坤忽然话音一转,想学着贾无忌一般,将表情弄得阴森一些。

但无奈脸上赘肉太多,太胖了,眉眼一挤,反而显得越发和善。

“史书上有这么一段。”

“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孝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

“孝文皇帝还未继承大统,王后就死了。”

“等孝文皇帝继承大统之后,王后所生下的四个儿子,相继病死。”

“是巧合吗?”

嘶.

刚才还在恭维吹捧的世家大族,不由得背后一凉。

只觉得如芒在背。

他们不傻,都是饱读诗书之辈。

怎么听不出何坤言语背后的意思?

连着死儿子,要是农家就算了,可放在皇家,就显得太不正常。

事出反常必有妖。

既然不是巧合意外,那就是刻意而为。

可谁敢杀皇帝的儿子呢?

高皇帝离世之后,吕后权倾一时。

而其巩固权柄的方式,就是联姻。

通过刘吕联姻,不断稳固势力,几乎所有的刘姓王,都被吕后标配安排了一个吕氏小娘子。

当时还是代王的孝文皇帝,自然也不例外。

而那个及早故去,没有记载姓名的“代王后”,很可能就是吕氏女。

扶持孝文皇帝上位的,是谁?

周勃。

周勃干了什么事?

平定吕氏之乱,杀戮吕氏全族。

和吕氏有着血海深仇。

可即将登基的皇帝,子嗣之中,有着吕氏血脉。

这些有着吕氏血脉的王子,之后会变成皇子,甚至太子。

那该怎么办?

杀。

甚至有可能,是孝文皇帝,自己杀的。

毕竟当年在孝文皇帝当年准备进入皇宫时,遭到侍卫们阻拦。

还是周勃出面,才喝令侍卫们卸下了武装。

没有周勃的支持,他就上不了位。

不过在场世家之人,没人敢有这个想法。

哪怕只是有些念头,也只是一闪而过。

不能多想啊!

何坤见此,只是淡淡提点了一句:

“陛下向来孝敬先祖。”

众人立即秒懂。

大汉皇帝,没一个是好想与的。

即使是孝文皇帝这种仁德之君,仔细向来,也能发现一些端倪。

就拿文景之治的另一个皇帝来说吧,孝景皇帝,当真是少年意气,以棋盘砸死了王公贵子?

细细想来,那可是一个棋盘,砸没了七国。

如果没有拿棋盘砸死吴王之子,吴王怎么会急着反叛?

典型的钓鱼执法。

哪怕是桓灵二帝。

孝桓皇帝,也曾传闻以偷盗之举,灭了权臣。

个顶个的面厚心黑之辈。

当今陛下,只怕也是如此。

“难怪贾无忌死的那么快.”

众人无不是叹息。

这次琼州之叛,多半就是皇帝暗地里的谋划。

利用贾无忌从而肃清中央。

他们还只道是朝中文武有能耐,且皇帝出乎意料的,迅速回到了琼州。

没想到一切都在算计之中。

难怪平时老是致敬大汉列位先帝呢!

难怪大汉的龙袍,是红黑色呢!

太黑了!

何坤众人的面色,尽收眼底。

其实他根本不知道,琼州之乱是不是皇帝的手笔。

但不妨碍他将一切,归为皇帝的手笔。

然后拿来威慑一番世家。

好好吓唬吓唬,忽悠住了,怕了,才能恭恭敬敬的拿出钱嘛!

“诸位的股筹,都还未兑取吧?”

“眼见着高州之战,就要结束了。”

听着何坤提到股筹,再想到皇帝下黑手,众人连忙道:

“何大人,股筹是为朝廷出力,我们居于大汉治下,又怎么会收利?”

“对对!老夫半分利不取!”

“我连股筹都不要了,就当我没买过!”

众人咬着牙,大出血。

兑换股筹的粮秣,可不是小数目啊!

饶是以世家大族,都觉得心疼。

尤其是东胡八部在封王之后,肉眼可见的混乱,几乎就要大打出手。

到时候到处动兵,粮价还不得大涨?

但他们没敢多打股筹的主意。

能拿回本金,就算成功。

何坤只是摇头:

“陛下赏罚分明。”

“你们为朝廷出了力,又没有参与叛乱。”

“反而守城有功。”

“陛下又怎么会亏待你们呢?”

“我的建议是,大家只取一成利。”

众人面面相觑,而后试探着问道:

“当真可行?”

何坤点头:

“自然。”

股筹是个长久生意。

只要大汉还得继续打仗,就少不得用股筹来集资。

如果为了一时利益,放弃了股筹的长久经营,得不偿失。

这次给了一成利,下次才好让世家大族们,继续兑取股筹。

何坤知道自己的定位是什么。

就是朝廷和世家之间的粘合剂。

他能劝世家,也能劝皇帝。

如果皇帝这次执意不与世家分利,他也会多加劝说。

现在能留下来的世家,不说完全倒向朝廷,最起码不会和大汉为敌。

都是可以留用的对象。

而后进行的科举,乃至朝廷急需补充的中低层官吏,还都得靠世家出力呢!

安定这些世家大族的心之后,何坤便是与众人一同胡吃海喝。

一直吃到半夜,他才在侍女的服饰下,宽衣洗漱。

“呕——”

因为陪酒喝的太多,何坤也有点撑不住。

猛吐一阵,腹中才稍微舒坦一些。

迷迷糊糊间,躺在榻上,像是在说着梦话。

“只是股筹取利,还不足以让世家心动啊”

——

高州彻底平定。

刘恪下令,让岳少谦再兼任高州刺史。

任用侯君延为合浦郡郡守,马括、李景绩、马成岩,为余下三郡郡守。

虽说都是臭鱼烂虾,还有个脑后有反骨的,但也凑合着用了。

而且侯君延、马括、马成岩三人,都是高州本地人,更熟悉本地。

这种时期,还是让本地人治理本地,更方便一些。

同时,刘恪也下令让各郡县学子,准备明年春的科举。

昭武一朝的第一次科举,也让不少人跃跃欲试。

现在的大汉,可是个香饽饽。

刘恪甚至还特意知会了好大儿。

江南诗书传家,多文人。

如果能从好大儿那里,捞来一批江东士子,就更好了。

人才这个东西,多多益善。

除了岳少谦以及几个郡守,带着三万汉军,继续留守高州之外,众将全都回朝。

时间已经来到了昭武二年的九月。

摸鱼了一阵的刘恪,也开始了自己的改革。

“陛下万万岁!”

一阵流程式的礼仪,刘恪看得昏昏欲睡。

“上菜。”

挥手让化成雨带着御前侍卫们,与一众文武,发放了一个礼盒。

“朕自登基以来,已是一年有余。”

“朝中之事,皆有赖于诸卿劳苦。”

“这是朕的一番心意,还请诸卿收下。”

刘恪颔首,示意让群臣把礼盒给打开。

群臣面面相觑。

好不容易阵容齐整的一次朝议,结果你开场不是议事,而是送礼?

倒也

挺接地气。

列在文臣之首的萧元常,打开礼盒一看,嘴角不由得抽了抽。

葡萄干?

稍稍扒拉一番葡萄干。

胡豆?

黄瓜?

还有个胖大西瓜?

怪不得这么沉。

除却这些莫名其妙的作物之外,珠宝也有一些。

象牙、香药、明珠.

在琼州,都很少见。

一众文武,心中奇怪。

好些东西,除了少见之外,并没有多大价值。

尤其是那些不值钱的作物。

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典褚倒是已经在心底乐呵着了。

里头有萝卜!

“还没完呢。”

刘恪笑着,拍了拍手:

“都进来!”

不一会儿,便有一群戴着面纱的胡姬,扭动着妖娆的身段,款款走入殿中。

“朝会之中,怎可”

“哎呀,臣可受不得这些!”

“老臣当不起.”

像廉汉升这样的老臣,大多是五指蒙眼。

但五指是张开的。

如萧元常这样,较为正经的臣子,则是目不斜视。

更是连连劝谏。

而像士亥、薛嘉这种,对自己的性子,不多加掩饰的文武,则是面色潮红。

就差没抱上去了。

尤其是士亥。

他给皇帝忽悠了,什么答应好的百名宫女,全是上了年纪的歪瓜裂枣。

送到他府中,还给宫里省了一大笔开支,跟清理库存似的!

薛嘉放浪形骸,伸手想要摸摸。

但胡姬们,特意远离了这个时不时咳嗽几声的病秧子。

刘恪看着,为这群胡姬们可惜。

薛嘉这种有钱的病秧子,长得也不错,翩翩公子,不是最好的金龟婿吗?

诶,胡人的格局,果然还是差了些。

“陛下,天下还未定,切不可好大喜功啊!”

萧元常这些正直的大臣,在胡姬的衣裙迷眼之中,仍旧劝谏着。

生怕皇帝因为一时大胜,而从此懈怠。

现在只是收复了几个州而已,距离还都长安,乃至收复天下,还差得远呢!

刘恪摆了摆手,轻敲桌案,让胡姬退出殿外。

“诸卿都知晓,朕最是推崇孝武皇帝。”

“那可有人,能告诉朕。”

“孝武皇帝,当年派遣张骞经略西域,到底是为何呢?”

(本章完)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