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内事外事(1 / 2)

红楼之别样黛玉 慧微 3286 字 2019-09-29

 京城中发生了一件大事。朝中本来是太子和二皇子两股政治势力做大,四皇子远离京城,五皇子不问政事。可是远离人们视线的五皇子突然出现在人们视野中,而且是强势回归。第一次出现在早朝上就提出了与飞鹰协商开放通商地点的重磅****,这对于一直和这个野蛮的邻居采取封锁边境政策且又刚有过小规模的摩擦的局部战争的朝堂来说,冲击力可想而知。在轰的守旧臣子晕头转向摸不着头脑的同时,也宣示着不理政事的五皇子开始参与朝政。

一时间,各个政治势力开始观望,这个五皇子到底有多大的实力,是一时兴起还是正式向太子和二皇子宣战,而己方又应该采取一个态度,如何进行应对。

随着接下来,五皇子的一连串的动作,其开明不落俗套的主张、灵活的手腕、卓绝的能力,依次展现在群臣的面前,一些本来中立的年轻冲劲十足少壮派的大臣已经开始心动支持五皇子了……

面对这场政治势力的大地震,贾家也处于犹豫之中,专门召开了家族会议商议对策,荣宁两府三巨头齐聚贾母的荣禧堂。贾琏作为家中的骨干子弟也列席了,只是面对决定家族方向的这种大问题,贾琏是只有听的份儿没有发言的份儿的。

本来荣宁两府是倾向于太子的。太子皇甫傲龙为长孙皇后所生,长孙皇后生前温恭贤良,不仅受到了皇帝的信任,就是在群臣中也是有一定影响力的,现在的许多重臣的夫人当初都与长孙皇后有过交往,对长孙皇后可说是感恩戴德的。而长孙皇后去世前后,其父兄长孙无忌和长孙英奇也一直受到皇帝重用,现在分别居于户部尚书和刑部侍郎一职位。皇甫傲龙的妹妹三公主皇甫静香嫁入了东平王府,东平王也是手握重兵的权贵。皇甫傲龙被封太子多年,有许多朝臣都是支持的。贾家也是其中之一,一直和长孙家关系匪浅。

二皇子,在其执掌后宫重权的母亲兰贵妃支持下崛起后,贾府一方面由于当时元妃品级低下,可以说是生死荣华全掌握在兰贵妃的手中,另一方面,二皇子的外公陈贯为吏部尚书门生遍布朝野,权势确实惊人,于是贾府就派宁国府的贾珍出面与二皇子方面进行接洽。可以说贾府现在已经是脚踏两只船了,本来以为已经够稳妥了,无论谁得势贾府也不会吃亏,没想到五皇子又横空出世了,这让贾府更加无所适从。

这个问题确实有些棘手,所以屋中的众人都沉默着。过了好久,作为荣宁二公的嫡系后代的族长贾珍才说道:“虽然五皇子横空出世,动静很大,而且他的意见,看来得到了皇上的首肯,也使许多大臣开始依附于他。但是朝中两家独大之格局已经形成许久根深蒂固了,说句大不敬的话就是皇上也是很难打破的。所以我们是不是不用操之过急,急于表态呢?毕竟我已经和二皇子那边接触了很久,不可能贸然向五皇子那边示好。”贾赦听了也是频频点头,看来无论是大事上还是私下的爱好上他与贾珍都是有共同语言的。

听了贾珍的话,贾政也是有些赞同的,“我也认为五皇子毕竟年轻还是很难打开局面的。不过,太子毕竟是正统的皇位继承人,势力极大又有妹婿掌握重兵的东平王,要知道东平王不仅自己手握重兵,而且四大郡王一气连枝,虽说其他三大王府虽没有消息正面支持太子,按照这几府的关系也是**不离十的。所以我们坚定的站在太子这边是没错的。”贾政本来就是守旧正统的,现在自己的女儿圣眷正隆没有了后顾之忧,自是更加坚定自己的立场。

虽然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但贾琏是贾府第三代子弟中最聪慧的,听着族长和叔父的话,实际上贾琏已经知道家族中这种必然的选则,在这种政治站队中一时不慎可能会影响整个家族的生死,所以这些大家长们保守稳妥自是可以理解。不过要是从个人好恶来看贾琏还是很欣赏五皇子的,只是这种事情没有他置喙的余地。

作为贾府辈分最高的实际掌舵人的贾母一直没有言语。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她的丰富阅历是别人比不得的,她的敏锐直觉也帮助她和家族避开了许多风雨,但是对于五皇子的事情她却是拿捏不准的。五皇子的母亲梅妃的母族不像长孙家、陈家那样是名门望族家族势力庞大,她的母族名声不显,不显到了无人知其底细的地步。只是听说是当今皇帝在做皇子时第一个纳的姬妾,大户人家还三妻四妾,更何况是皇子。又不是娶正妃侧妃的,一个皇子纳个姬妾也不是大事,所以也未引人注意,梅妃也一直不显眼,后来皇帝登基之时,所有妃子均得到厚赏,就是不起眼的梅妃也得以封得四宫之末。当时人们也只是说皇帝是有史以来最仁慈最念旧的,重奖旧人不计出身。其他获得封赏的大臣们只顾自己高兴到没有人去计较梅妃的出身了。就是贾敏当初和梅妃交好,也不曾把梅妃的出身与贾母提起,想来也是不知道的。如果梅妃的出身真的像表现出来的不起眼是个美貌的民间女子也就罢了,就怕她藏有后手,那样五皇子的实力就要大许多了。这些尚且不提,五皇子从后台一下子就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是不是本身就已经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而面对实力强劲的两大势力他是不是真能杀出一条路来呢?……这个问题贾母也不好说,一时无法下定论。

贾母又思索了一会儿说:“对于这个五皇子我们应采取什么态度,现在看来下决断为时尚早。我们可以再等一等,静观其变,如有了新变化在做打算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