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骑兵对决(一)(2 / 2)

在南北朝时期,马槊的制作方法非常复杂:首先劈开成细条,用油反复浸泡1至3个月,目的是防止变形和开裂。阴干之后,再用鱼泡胶,将各个细条粘在一起。实际上马槊的杆体,不是一根木棍,而是由许多细条粘合而成,这是与矛和枪的最大区别。这样做的好处是,冲击力会被分散传递,尽可能减少对手臂的影响,也能一定程度减少重量。</p>

而手持的杆体,一般首选柘木,次之是桑木和柞木,不论选用哪种材质做杆,长度一般是3.5米左右。粘合好的杆身,用麻绳细密缠绕,绳上涂抹生漆,苎麻布包裹,也有用牛皮包裹的。等布干后再漆,再包苎麻布,如此反复。直到用刀砍杆体,能发出金属碰撞的声,并且不裂才为成品。</p>

安装钢制槊锋头,以及铜质杆底,重心要保持在槊尾的前2尺处。以便骑马单手持拿时,槊锋自然保持平衡,不必费力调节高低。所以做成少说一年,甚至更多,而成品率不到5成,造价昂贵。所以在隋唐之时,以马槊为主兵器的,往往是世家子弟或大将之后。</p>

马槊重量相对长矛要轻,也有韧劲。由于槊的形状近似长剑,所以也可以劈砍。实战中借助马的冲力,具有强大的刺力,也可以横扫用于近战格斗,可刺可砸可劈。在远距离的骑兵作战中,要想保证足够的攻击范围,这就需要武器具有足够的长度。如果槊的长度太短,不如敌方的长度,或者让敌人有可乘之机来到马下,那么骑兵落败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p>

槊的杆身不仅比枪要长,而且更粗、更硬,这是由槊的使用技法决定的。一般情况下,骑兵在战争中使用槊的时候,最常用到的技法是劈、盖、截、拦,它既能在敌人来袭时进行防守,阻挡敌人的进攻,又能在较远的距离中给敌人致命一击,出其不意。</p>

而且槊在制作时通常会打造一个“留情结”,“留情结”可以让骑兵在使用马槊贯穿敌人时尸体最多止于锋刃末端,这样依然可以自如地取出武器,防止因为拔不出槊而延误下一波攻击。所以“留情结”不但不“留情”,还很“无情”。</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