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坞建设(1 / 2)

 两年多下来,在激烈的竞争中,那一群孩子之间,也建立的深厚的友谊。[[看了又看小说网^看了又看小说网]]

这些孩子,将来都会是琼崖各个民族的中坚力量。他们之间有了深厚的友谊,将来即使各民族之间产生冲突,他们也会顾念一下当初的同窗之谊吧。

柳正风想着,不由笑了。

公子执意办学的行为,在当时不为人们所理解,但是到了今天,很多有远见的人已经开始佩服公子的真知灼见。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在繁忙的工作之中,公子还是没有忘记那三十多个眼巴巴跟随着公子前来琼崖的举子。每天晚上,公子都要将他们召集起来,一起学习探讨。或者学习圣人学说,或者写诗对词,两年讨论下来,这些举子们,都是眼界大大开拓。这其中,也不单单是公子的教训功劳。

宋代之后,游学之风渐渐消退。读书人最常见的学习方式就是将自己关在书房里,不见外人,埋头苦读。独学无友,学问其实很难有长进。公子给举子们提供了一个探讨的机会,交流之下,众人都有长进。

今年再次开春闱(本来应该是去年就开春闱的,但是由于两位君王相继山崩,所以就取消了,直到今年春天才本着皇太后五十大寿的名义,开了一次恩科),公子早就安排好,愿意再回临安赴考的,都早早安排船只,将他们送回京师。结果如何?竟然让整个京师都大吃一惊!回去赴考的二十八人,居然有十三人得中进士或者同进士!

要知道,这一届取中的,不过是二百七十八人而已!

这一下,公子名声立时大震。不知道的人也就罢了,知道的人,都不由自主将这个事情归到郦君玉身上。郦君玉……自己考中一个状元不稀罕,居然能够扶植这么多落第举子考中,真正不同寻常!于是,不用陈慎言再去游说,就有一大批落第举子,千里迢迢,主动跑到琼崖来了!

现在,学院真的是不用担心教师问题了。

可是得到了一堆喜报,公子的眉头却皱起来了。虽然知道这一批举子学问大有长进,却也没有料到居然有这么高的命中率。这样子,不引起朝廷的注意,都不行了。

柳正风却不担心。他以为,朝廷中,或者有人会担心公子自己建立派系这一问题,但是这十三人毕竟不是朝廷重要官员,都是要分派到全国各地去的。真正的有识之士并不会因此疑心公子、猜忌公子。

十三名举子考中的消息传到民族学院,激起了学生们更大的学习热情。原来,考个进士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我们学院里,就有这么多老师可以考取!那么,三年后,说不定我也可以考取!

当然还要提一句,去年秋闱,我们的李学明秀才得中了一个举人。本来今年春闱也可以去临安的,但是这李举人教书教上了瘾,觉得当个校长比当个进士更有前途,居然不肯去赴考。郦君玉自然高兴——这么多教师送走了,再送走这个校长,这个民族学院还怎么办啊?所以,居然不再苦劝。

其实像李举人这样脑子进水的人,还真不止一个。有好几个落第举子,编辑百工图书上了瘾,居然也都放弃了去临安赴考的机会。他们说:编辑这样的图书,功绩说不定可以直追孔圣人。那中进士跨马游街的荣耀,就让给别人吧!

编辑图书不肯赴考的举子还不算太惊世骇俗。最惊世骇俗的,是一个名叫吴迹的举子,居然种地种上了瘾,不愿意去赴考。柳正风忍不住微笑。公子的魔力,还真不是普通人能抵挡的……

郦君玉这几年来做的第四件大事,就是在平原与山地的交界地带,划出了四十亩地,开辟了一个“良种场”。这个良种场,主要的任务,就是培育好种子。

柳正风少年时候,也接触过农民,也知道一些选种育种的学问。一般来说,农民选种,都是选颗粒大、饱满、有光泽的优势种子,种植下去就作数。但是公子却不知从哪里听来了一些奇怪的学问,找来了一批农民,告诉他们说:从现在开始,你们就尝试着将各种种子杂交!说不定能够培育出产量更高的种子来!失败也不要紧,只要去做了,做好相关资料记录,保管好相关的种子,我就给发工资!

这试验的记录任务,就交给吴迹吴举人。

琼州这个地方,本就与其他地方有些不同。冬天不寒冷,夏天也不眼热,一年居然可以种植三季水稻,也就是说,一年可以选育三代种子。实是一个选种的好地方。但是……想起公子的那个指导思想,柳正风就忍不住苦笑。什么理论?纯种居然不好,杂种才好?

三年下来了,他们也筛选出不少好种子。但是,什么“杂交水稻”,连个影子也没有看见。前几天柳正风到“良种场”看过,其中一亩试验田里,水稻叶子疯长,却连个谷子影子也看不见。那一亩田,是完全浪费了。回去告诉郦君玉,公子居然大笑:“居然种出来这样的稻子?也就是说,这试验,已经成功一半了!假以时日,这最好的杂交种子,一定可以找到!”

柳正风实在不明白,这培养出叶子疯长的种子与培育出高产种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三年来,作了这么多事,唯有这笔投入,是基本上打了水漂。

比公子更可笑的是那个举人吴迹。他居然一本正经的告诉自己说:“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公子说的野生不孕水稻,也没有找到公子说的‘杂交水稻’最合适的母本与父本。但是我知道,这是一件造福于千秋万代的事情,如果成功,那功勋,可以直追神农氏。如若究我一生不成功,也可以为后来人积累足够的资料。我这一生,做好这么一件事情,也就不枉了。”

说话的神情,是一脸的虔诚。柳正风虽然不以为然,却也为他所感动。我们这个社会,正需要这样坚毅的人。所以,看了一遍良种场之后,柳正风就礼貌告辞,没有继续劝说。虽然就前一阵的文章来看,吴举人这一次如果去赴考,很可能得中。

想到了吴迹,就想起了那一次三亚城里最风光的集体婚礼。事情是由李学明李秀才引起的。话说李秀才离开了盘龙洞下山来教书,里面就有一个大龄学生,盘龙洞寨主的女儿王蓝珠。王蓝珠本就是盘龙洞的公主,生来一副脾气,在寨子中也有些人望,她提出要下山读书,王锦文也违拗不得。算算年龄,离十五周岁还有几天,也不算违背了大人定下的规矩,于是就依了女儿,将女儿送下了山。

王蓝珠下山读书,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抓住下课工夫,老是往知州府衙里窜。郦大人着实有些头疼,但是又看在王锦文的面子上不能疾言厉色,只好找校长。李学明心里火大了,便将学生叫来,狠狠教训。没有想到,一来二去,王蓝珠竟然看上这个看起来似乎有些傻劲的李学明了。一个是少女情窦初开,一个是青年未婚,半年接触下来,两个人心里都有了那个意思。王蓝珠本身就没有多少贞操观念,既然看上了,就下手不再迟疑。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层纱。李学明虽然有些不好意思,但是禁不住人家姑娘热情啊。刚开始的时候还以礼自持,到了后来,青春躁动,再也按捺不住。

事实已经造成,立即在小李庄与盘龙洞两地掀起轩然大波。盘龙洞也就罢了,虽然警告女儿说再也不许与汉人来往,到底没有给女儿很大的压力。但是小李庄就不同了。李家怎么人家?耕读传家,在庄子里有着崇高威望的。怎么能够与百越之人纠缠不清?当下叫儿子跪了整整七天的祠堂。当郦君玉他们得知消息的时候,这个身体向来不怎么好的秀才老爷,已经昏过去两次。

这一回,又是郦君玉亲自出马。先说服李学明的父亲,再说服盘龙洞寨主。顺带着,又说成了一门婚事——吴迹举人与另一个黎族姑娘。好事成双,为了发挥这两桩跨民族婚姻的政治效益,郦大人真真是花足了本钱。说书弹唱,报纸上连篇累牍,硬生生将一桩普通的恋情说得惊天地泣鬼神,花的工夫还真不少。再接下来,就是掏钱的事情了——郦君玉自己掏钱,给两对新人举办了一个轰轰烈烈的婚礼。这个婚礼基本上按照的是汉家的风俗,也杂糅了一些黎家的规矩。反正,这叫做汉黎合璧了。而且,规模巨大,一时无俩。琼崖地方的头头脸脸,都给请到了。

有趣的是吴迹吴举人。将新娘子接进洞房,新娘子半夜睡醒,却发现新郎官不见了!新娘大叫起来,家里人到处寻找;找了半日才发现,原来这个新郎官竟然半夜窝在稻田里观察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