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战 术(2 / 2)

医宋 从小不会爬 3197 字 2019-09-25

在赵旉看来,中国历朝历代之所以兵祸不断,关键在于“兵为将有”的制度。为此宋朝历代君臣想出了一系列的方法予以防范,其中最有效的无疑是对将领的职位频繁调动,但问题是这样一来“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宋军的战斗力因此直线下降,再也不复宋初的锐气。可是在赵旉记忆中,确实只有轮调的方法能够有效地防范“兵为将有”的出现,所以他只能在降低轮调的不利影响上想办法。

历史上人民军队也实行过轮调制度,却依然保持了相当强大的战斗力,而西方各国近代以后“军队国家化”日益明显,似乎也没有影响其军队的战斗力。赵旉想来,也许关键在于作战与训练方法标准化的缘故,因为各支军队之间只有兵员素质方面差异较大,所以就算新上任的将领,也能很快上手,轮调制度的缺陷也就不太明显了。

而中国古代的军队,每个将军都有自己的一套,比如岳飞的部队与张俊的部队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即使军规都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新调来的将领没有一两年时间很难熟悉部队,而要想在将领大多依靠威望而非军法带兵的古代能够将划归麾下的新部队运用自如,所需的时间就更久了。

再加上对于轮调制度,宋代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有时一年一换,有时十年一换,很多时候完全是皇帝和文官一时兴起的结果。这样一来,不但其防范兵祸的效果大受影响,而且弊端也愈明显。直到赵旉现在迈出这重要的一步,大宋才终于走上了“军队国家化”的道路,但在不短的时间内,这“国家”并非是整个大宋,而只是赵旉的卫王府辖地而已

能够对军队作出如此重大的改革,吴璘的全力配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赵旉也对其愈信任。但吴璘虽然看上去完美无缺,但根据赵旉前世记忆中史书里的记载,和他这一年来的观察,吴璘身上也有两个不易察觉的缺陷

第一个缺陷,在皇帝眼中也许会视为优点,那就是吴璘实在太听话了。如果上级就在身边还好,吴璘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可若他带兵在外的时候,如果接到皇帝或是上司的命令,那他就算知道这样做肯定要吃败仗,也会照着执行。历史上,吴璘就是在接到朝廷的诏书后不顾众将的反对从德顺军(地名)立即撤军,结果遭到金军追击而损失惨重,这也是吴璘一生中亲自指挥的战役中唯一的一次败仗。

第二个缺陷,说出来可能有人不信,吴璘不擅攻城,甚至可以说是宋军主要将领中最差的。在历史上,吴璘多次在野战已经消灭了守军绝大部分兵力之后以优势兵力围城,却依然数月不能破城。德顺军之战若非攻城耗时太久,朝廷诏书到前就应该获胜,也就不会反胜为败了。对于这一点,赵旉也颇为无语,在他想来,也许与吴璘生性谨慎有关,这固然令其在野战和守城时无懈可击,却也令其在攻城时显得缺乏办法。吴璘在历史上鲜有运用奇谋的记载,似乎也可以作为佐证,不过智谋不足可以靠科技弥补,等到将来大炮研成功,吴璘在用兵上就堪称完美了

除了这些,赵旉还想出了一些特殊训练内容,比如夜战(军中本来相当常见的夜盲症已经被赵旉这个营养师解决了,但由于夜里古代军队中用来指挥军队的旗帜无法挥作用,只能依靠笛声相互联络,要想保证自己不出现大混乱,规模绝不能过千人。但这一成绩已经令赵旉相当满意,因为宋朝历史上一般夜袭也就百人规模,只能骚扰一下,让金军睡不好而已。)和防炸营训练,大大增强了部队在特殊情况下的作战能力。

另外,赵旉本来还想进一步增加卫军的训练强度,最好达到实战的程度,却因为遭到了官兵们集体抵制而被迫放弃。这也不能怪卫军的官兵,因为外科是中医的弱项,对于骨折的治疗尤其如此。宋朝的大夫虽然已经知道复位固定的接骨方法,却用柔韧性较强的柳条来当夹板用,虽然这样给了病人活动腿脚的一点自由,可谁都有忍不住动作过大的时候,那问题可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