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男人要补锌(2 / 2)

医宋 从小不会爬 3369 字 2019-09-25

因为辅食的量比主食少得多,所以含锌量得比牛羊肉更高才行,那么也只有含锌量远其他食物的牡蛎(顺便说一句,法国牡蛎世界第一,大家现在知道法国人的浪漫是哪儿来的了吧?)符合条件。

一开始赵旉只是因为营养的原因才吃牡蛎,但一吃之后就喜欢上了,因为在没有味精的古代,鲜美的食物实在是太大的诱惑,所以菌类与贝类从此渐渐成为了赵旉饭桌上的常客。

菌类常吃可以预防癌症(香菇、云芝、茯苓等)、软化血管(黑木耳),是公认的健康食品,多吃一点有利无害。可锌摄入太多却是会出问题的,为了防止锌中毒,也许需要适当地增大消耗量

至于激素的作用,可以通过锻炼迷走神经来代替,中国古代这类功夫很多,比如有名的“铁裆功”。不过赵旉并不想成为一个下半身动物,而且他也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光靠食补应该已经足够用了

在这一过程中,赵旉有了一个意外的现,生殖系统与神经系统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所需的资源是共通的,也即是说只论先天素质,脑子聪明的人也更可能拥有强大的生殖能力,这似乎可以作为进化论的一个佐证。

但在后天的成长上,两者却又存在着竞争的关系,因为二者所需的资源是相通的,分配给某方的多了,给另一方的必然减少;另外,大脑越活跃,迷走神经便越被抑制,反之也一样成立。

总结一下,就是说先天智力过人的家伙,先天生殖功能也普遍强大;但后天培养中二者却不可兼得,到底哪个更重要,就看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了。

大概是由于注意力转移而使得精神放松下来的缘故,也可能是智力进一步育的原因,赵旉原来苦思多日依然无解的一个问题似乎有了答案,尽管是否正确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中国古代的“士”阶层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群体,尤其是在科举制度出现以后更是如此,与西方那些世袭的贵族全然不同,虽然更加公平,却远没有血缘判定和姓氏传承来得严谨。而在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影响下,以学识和经历作为判定标准,忽视出身与血缘之类的先天因素,固然孕育出了以兼容并包为特色的中华文化,却也使得中国古代缺乏民族主义思想扎根的土壤。

诚然,民族主义思潮盛行的国家,其民风往往会变得偏激狭隘、好战残忍,这并不是什么好事,例如纳粹德国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但中国古代正是因为从未兴起过民族主义(冉闵灭胡纯粹出于自,而没有能够上升为理论,所以影响不能持久。),因此才有了“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一群中国人是条虫”的说法,在内部团结这方面远远比不上那些构成单一的民族国家。

某种意义上来说,古代的中国人或者说汉人,实际上是一个由汉字和文言文(建国后由定型的白话文取代其地位)统一起来的特殊(因为与另外两个有明显差异)文化民族(和宗教民族有点相通之处,但差异也很明显。),其内部主要人群之间语言和风俗习惯的差异甚至过了很多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这在世界历史上也别无分店,而更麻烦的是,古代中国民众的识字率却从未高于3o%,不同地区的个体之间想要沟通一下都很困难,汉人的凝聚力又从何说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