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盖殿里寂静无声。</p>
大殿金砖上,满堂绯红公卿侯伯,尽都面有涨红。</p>
谁都能听得出皇帝话里揶揄的调调。</p>
大明有了红薯那等可能会高产的作物,百姓自然是能吃饱肚子的,大家也能挣得更多。</p>
对此刻大殿内的多数人而言,这就是一个两全的好事情。</p>
少数人甚至都在想,让百姓吃饱就已经是中原自古未有的事情了,剩下的盈余自然是要收到自己的手上。</p>
功勋武将们寄希望于用征讨伤员充任地方粮长,这将会增加军方在朝中的话语权和力量,也有利于他们去抢占原本被地方小士绅集团把持的利益。</p>
文官们则希望高屋建瓴,从朝堂顶层掌握税吏粮长制度,参与利益的划分。</p>
百姓?</p>
在有了红薯这个可能让人吃饱肚子的作物之下,就让他们吃饱肚子就好了。</p>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p>
如果百姓在吃饱肚子之后,还能有更多的盈余,那朝廷和官府,还有什么作用?</p>
他们这些满朝肱骨之臣,还能做什么?</p>
代天子牧民,民有需,则官有用。</p>
若是百姓当真衣食无忧了,大明还需要他们来作甚?</p>
御座上,朱元章双眼带着笑意的看着他的这些臣子们。</p>
一道呵呵的响声,从皇帝的嘴里发出。</p>
“诸卿劳心,如今国事繁重,征辟南征有功将士充任直隶地方粮长事,便由太孙督办,锦衣卫南镇抚司并都察院共同监察,户部每岁核实交付地方税额,吏部协办地方府县,兵部协办税吏轮番事。于武英殿前造天下税吏督办官署。”</p>
此言一出,殿内群臣恍然。</p>
谁能料到皇帝会直接将这天下税吏之事,直接给单拎了出来要在武英殿前置办官署。</p>
这么一来,不论是户部还是吏部、都察院、兵部,都只有了协助的权力,而没有了主导权。</p>
而让太孙亲自督办此事,很明显的,皇帝是要给太孙再加一份差事。</p>
回头,朝中说不得就有一个钦赐太孙督办天下税吏事的旨意出来。</p>
这就是在大明朝的朝堂之上,另外又弄出了一个衙门来。</p>
群臣坐蜡。</p>
他们原本争取的利益,在皇帝这番话之后,很明显会大打折扣。</p>
可此刻御座上的皇帝,又让他们没有丝毫敢于出口反对的勇气和胆量。</p>
站在陛阶上的朱允熥却是心中意外不已。</p>
让税署一步步的独立于朝廷,是他最终的目的。却没有想到,老爷子直接一步就促成了这件事情。</p>
不由的,朱允熥默默抬头看向上方的老爷子。</p>
大明最终之所以江河日落,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朝廷收不上来税赋。天下间的土地很多,可能够征税的土地却少之又少,加之在夏秋两税及各色加征税赋征收过程中,朝廷上下盘剥,最终能落到户部大仓的钱粮,就愈发少了。</p>
人生在世,百姓没钱就活不下去。</p>
朝廷没钱,则天下动乱。</p>
人吃马嚼、粮饷兵甲、官府用度、赈济储备,样样都是需要税赋来支撑的。</p>
受控制并且相对独立,又拥有着强力征收税赋的税署,只要君王能够保证税署的相对清廉,又受一定的监管,大明的税赋来源足以保证。</p>
这一过程之中,只要保证税署不会大范围滋生腐败,不会大范围欺瞒君王盘剥地方,远比继续执行现有的繁琐复杂漫长的税赋征收制度要更加有力。</p>
而这,也正是之所有让此刻朝堂上的官员们沉默不语的真正原因所在。</p>
对于为官者而言,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将一件事情复杂化。</p>
从应天朝堂到地方府县,只有事情的过程变得无比复杂起来,程序繁多起来,才能保证他们拥有足够多的手段去插手其中,而后在这些多如牛毛的过程中,寻找到最有利于他们获得利益的点。</p>
而现在新的税吏税署制度,直接将原本复杂的税赋征收流程,给简化到了以派遣地方税吏粮长,直接对接应天税署的流程。</p>
程序简单,责任清晰明了。</p>
想要再在其中谋取好处,就变得无比复杂艰难起来。</p>
不由的,不少官员联想到了目下正在风风火火推行的摊丁入亩、官绅一体之事。</p>
一旦整个大明的田亩赋税全部确定下来,往后税署税吏只需要按照名册上门征收税赋即可。</p>
若遇灾年,也只需要依照朝廷的赈济旨意,减免相应部分的税赋即可。</p>
原本就不怎么搭理部事的户部左侍郎郁新,此刻忽然觉得自己可能真的要当一个无用之人了。</p>
文官魁首的吏部尚书詹徽,一时间左右为难。</p>
同僚们的心思他心知肚明,可皇帝陛下的意志,又是自己从来就不会忤逆违背的。</p>
左思右想之下。</p>
詹徽最后还是站了出来:“启禀陛下,不知迁移直隶百姓南下交趾,此议何决。”</p>
朱元章默默的看了眼前这位给自己当了好些年头的吏部尚书,微微一笑:“迁移百姓充实交趾之事,一并交由太孙署理。”</p>
詹徽心中稍有思量,无声点头:“臣以为,税署税吏之事,陛下圣心仁厚,厚泽黎民,此举可行也。”</p>
天官尚书已经点头附议赞成皇帝的决断了。</p>
余下官员,这个时候也只得是纷纷出声附议。</p>
…………</p>
越半月。</p>
悄然之中,督办天下税吏署,在应天城皇宫大内武英殿前,六科值房旁不远处,未曾闹出多大的惊动,便已经是开始正式办公处理应天府及周边府县税吏粮长之事。</p>
于此同时朝廷也正式下旨行文,迁移直隶百姓南下交趾,为大明充实新征之地明人数量,稳定新征之地。</p>
头一批。</p>
便是合共不下数千户,万余人,被官府集合在了应天城外长江边的龙湾码头,登上百米长的巨船,扬帆起航,南下交趾。</p>
大抵,此生便已注定,将要在交趾繁衍生息,子孙绵延。</p>
只是谁也不会关注到,在这数千户迁移百姓之中,有那么百十来户是属于应天城内,当初散播了谣言的小士绅商贾群体。</p>
毕竟,相对于整个应天府和直隶,要迁移不下十万户百姓前往交趾道相比,这百十来户算不得什么。</p>
可也只有这百十来户人家才心中清楚,这是朝廷对自己等人前番因为皇太孙悬赏作物,因长期不满摊丁入亩之事,而在城中散布谣言所做出的惩处。</p>
若不然,为何院墙隔壁那户人家同样是良田无数,又在摊丁入亩之事开始后,有所不满的邻居,并没有在迁移名单之中。</p>
但即便这些人如何的惶恐,如何的悔恨当初。</p>
应天城内外却也没有人会再顾及到他们。</p>
因为。</p>
现在应天府正在风风火火的按照大明税署的要求,推行着税吏粮长制度的改革。</p>
“砰砰砰。”</p>
当某一个带着露水的清晨到来,冷冽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应天府的乡野土地上,应天城北六合县境内,长江边的瓜步山下,一片沃源之中坐落的宅院前,响起了一阵密集的敲门声。</p>
此处宅院就坐落在瓜步山下不远处,占地数十亩,营造兼具苏扬的园林,又有徽派的简朴。</p>
却是与周围不远处的一片低矮小村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p>
而敲门声未曾先叫来了这宅院中的人家,却是让不远处的村落了响起了犬吠声。</p>
远处的田野里,悄然的有几名造出的庄稼汉子抬起头。</p>
在看到黄四爷家的门前,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出现了大批身穿貔貅服、腰佩雁翎刀的官吏。并着小一队飞鱼服、绣春刀的锦衣卫。</p>
瞧见敲响黄四爷家门的人后,这些田地中的庄稼汉子便立马重新缩回田地中,只是最后还是胆怯却又好奇的不时抬头张目,期待的看向黄四爷家。</p>
田麦看着黄四家的门房半天没有响应,眉头不由皱起。</p>
身边的貔貅服税吏面露杀气:“大人,是否要撞门。”</p>
田麦立马转头,澹澹的看了税吏一眼。</p>
“税署乃国朝社稷之地,乃是天下税赋财源干系之处,不得轻慢霸道。”</p>
叮嘱了一声后,田麦静静的注视着久闭不开的府门。</p>
“对待未曾触犯大明律法的百姓,要宽仁,要克制,继续敲门。”</p>
穿着貔貅服,手中拿着刀的税吏们,只能是无奈的摇摇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