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六章 三万只羊(2 / 2)

乱世权臣 苍蝇尾巴 0 字 2023-07-07

姜起道:“十万头?你看的是太平八年的户部文书吧?”

太平是大楚朝末代皇帝的年号。

讽刺。

谢神策皱起了眉头。

“军屯十年来,河套平原才开始大规模畜牧农耕,慢慢恢复了一些,牛羊每年可产七万头,但仅供军用,不供流通。民间允许自养,方才跟得上需求。”

谢神策一惊。西北相对于其他两个军镇,条件最为艰苦。然而艰苦却也简单,只要有官府批文,一牛一犁就能活人。近十年来,西北实行军屯制,不仅增强了军队战斗力,而且大大降低了国库的消耗,极大程度上的配合了皇帝新政的“精兵简政”这一项,西北的境况比往年要好了许多。

事实上如今的晋都,就有许多人在建议取消西北的漕运,而且呼声越来越强烈。

姜起是西北的军政长官,西北什么样,他自己最清楚,因此谢神策对他说的话丝毫不疑。

那么,问题来了,谢神策去年冬看到过一份文书,上面有户部开具的数字,西北自实行军屯后,牛羊已能自足,年产十万头。

而姜起此时却对他说,只有去年的七成。而且是近几年最好的情况。

那么,户部多出来的三万头是怎么来的呢。

姜起道:“军中冬季的牛羊供给虽然紧张,但也不算短缺,因此我与大帅自觉此事并非大事。”

“此事不小,户部统计的数据偏差过于离谱,此事没有那么简单。”谢神策沉默后回答。

姜起瞬间警觉。谢神策感觉到了扑面而来的杀气。

“姜帅,为何你与大伯都觉得此事不大?”谢神威的话适时的冲淡了这股杀气。

姜起想了一会,道:“我知道朝中有不少人曾建议陛下取消西北的漕运,陛下虽未同意,而实际上西北漕运已经减至十年前的三成了。此事是早有谋划还是顺势而为,我不得而知。就总体而言,西北局势平稳,即便朝廷最后只是象征性的拨些漕运,西北也不至于坍塌。因此我与大帅觉得,此事并非大事。”

“姜帅,还请将此事写成文书,报于京都。”

谢神策所说的京都,自然不是皇帝,而是老太傅。

姜起眉头微皱,“难道大帅没有与太傅说过?”

谢神策想了想,道:“户部的数据是十月份的,至二十余天前,彼时我就在京都,我不认为大伯同爷爷说过。”

姜起起身道:“我这便修书与太傅。”

说话间,便起身出了营帐。谢神策与谢神威也随之而出,三人上了马,在十余名姜起亲兵的簇拥下,飞快的奔向帅府。

姜起自去帅府书房写文书了。谢神策与谢神策在帅府花园中等消息。

让侍卫与侍女出去后,谢神策对谢神威道:“西北,将来可能有危险了。”

谢神威道:“最是世族文官不要脸。迟早自食恶果。”

谢神策哑然,这是不是将自家人也尽数骂了进去?

户部与西北的统计数据相差悬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统计失误就能解释的了的。

或许会有人说,户部的统计把民间的圈养数量也算进去了,这才与实际有偏差。

这样说貌似解释的过去。

但是,民间的养羊数量是不统计在官方表文中的,而且户部的那份文书,说的是军方供给,民间的养殖是不可能算在军需中的,就算是胡人也不会这么算。因为,百姓也是要吃喝的。胡人或许可以通过兼并掠夺来保证军需,但是中原国家怎么可能这么做。

军需不供给民用,民用作为军需是需要军队拿钱购买的,然而民间都不够吃,怎么可能卖与军方?所以,户部的文书中,西北可年产军需牲口十万头根本就是胡扯。

用意何在?

谢神策觉得有些荒谬。

这么说吧,西北军镇守大晋西北,以威慑强敌:秦国和鲜卑。如果西北军垮了,那么大晋就完全暴露在了四国的包围之下。除了东部大海是大海以外,四面皆敌。

如此晋国便离亡国不远了。因为一个没有纵深的国家从来不可能在强敌环饲的环境下生存多久。

赳赳大魏不行,据守天险的蜀国不行,你晋国凭什么在仇家满地的环境下活下去?

西北就是牵制秦国和鲜卑人的强手,没有西北,晋国无险可守。

所以西北对大晋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那么,这份文书与大晋的生死存亡有什么关系呢?

有重大关系。

一旦朝廷断绝西北漕运,西北就只能自给自足,那么一旦遇到灾年,西北就会乱。因为朝廷是拿不出银子来的。

西北一旦乱了,两个强敌就势必会趁虚而入,那时西北就难保了。不要指望北方军,北方还有燕国幽州的十万铁骑呢。

谢神策向来是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人的,那么如果真如他想的那样,户部就一定有问题。<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