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 反击方法(2 / 2)

乱世英雄 闪烁 5030 字 2019-09-22

保守估计,以日本的实力,最多一周就能制造出一颗“脏弹。”二十天之内就能制造出第一颗当量在两万吨左右的原子弹,最多两个月就能制造出第一枚氢弹,并且将原子弹实战化。

对日本进行核打击,只会产生两种结果。

一是美国为了确保在西太平洋地区的霸权地位,按照美日同盟条约,用核武器对中国大陆进行更大规模的战略打击,而且是惩戒性的战略打击,打击目标会又军事目标扩大到重要的战略基础设施。

二是美国不愿意出手,日本以保卫国家安全为由,名正言顺的研制与生产核武器,由此迈入核国家行列。虽然早已拥有核武器的巴基斯坦没有成为大国,但是日本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只需要加上核武器就能成为世界大国。

两种结果,都对中国没有任何好处。

问题是,如果不进行战略反击的话,对中国又有好处吗?

暂且不说国际社会会怎么看,以及美国会不会扩大打击范围。有一个问题就足以让高层在做出这个决策的时候三思了。那就是,对美国的战略打击不采取任何回应,肯定会让日本觉得中国好欺负,从而变本加厉。

因为美国已经答应给日本松绑,加止前些年由钓鱼岛争端引的民族情绪,所以只要日本政府认为能够在这场战争中捞到更多的好处,就会积极行动,通过舆论、宣传等等方式再次鼓动民族情绪,为扩大战争规模打下基础。

结果可想而知,即便美国适时收手,中日决战也在所难免,而且是在大陆上决战、而不是在日本列岛上决战。到时候,不管打成什么样子,日本都不会是最后的受害国,真正受到损失的是中国。

也许有人会说,日本输掉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不可能再次打败中国。

问题是,从甲午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整整过了半个世纪,而在这漫长的五十年间,只有不到五年是日本从巅峰走向彻底战败,而在此之前的四十五年,都是日本在亚州大陆上兴风作浪,受苦受难的绝对不是日本人!

历史重演的话,也许前期的煎熬会不止四十五年!

在要不要进行战略反击的问题上,政治家与军人的观点完全一致,即肯定要进行战略反击,只是在反击手段与方式上值得商椎。

军人的主张很直接,那就是用核弹轰平日本。

就连刘诚志总参谋长都认为,至少应该用核弹头干掉一座日本的大城市,比如神户、大除或者名古屋,并且做好全面开战的准备。这么做,实际上是在与美国赌胆量,即美国有没有胆量为了日本打一场全面核战争。虽然中国没有能力干掉美国,但是有能力干掉日本,也有能力用核弹头造成全球性灾难。

当然,没有哪个政治家同意这么做。

原因很简单,这么做有什么好处?

即便不考虑个人小集体或者集团利益,从国家与民族的高度出,在周边地区随便使用核武器,而且是在台风频的季节使用核武器,肯定没有任何好处可言。别的不说,任何吹向大陆的放昧性云层都能导致一场灾难。

在政治家看来,要反击,但是不能冒险。

会议上,就有人提出,应该在海底使用核弹头,在西太平洋制造海啸,用海啸袭击日本本土,从而对日本进行战略反击。

这个提议确实很有诱惑力。

因为受到第一岛链遮挡,所以生在西太平洋上的海峡不会对大陆造成严重威胁,甚至不会对台湾造成多大威胁。只要爆炸点合适,引足够大的海峡,就能对日本列岛的南部海岸线造成严重冲击,而日本的大城市与人口主要就集中在南部海岸线上。

问题是,这个提议存在很多现实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先是携带了足够当量核弹头的潜艇都完蛋了,而没有完蛋的潜艇又很难在美日海上反潜力量的封锁下进入西太平洋。只能使用弹道导弹,向西太平洋海域投掷核弹头。导弹射升空之后,很容易被现,也很容易被对方计算出弹道。只要美日现导弹的落点在西太平洋上,就能做出准确判断,从而出警报。海啸的度再快,也不会比无线电波快。只要日本及时进行战略疏散,就能控制住人员损失。如果没办法干掉多少日本人,战略反击还有什么意义?

当然,这么做,也给了美日扩大战略打击规模与战争规模的充足理由。

直到这个时候,陈必时才提出了他的想法,也是讨论到这个时候,唯一具有可行性的反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