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龙潭镇(1 / 2)

我有三只眼 沐图 0 字 2022-06-09

 乌城县是个古城,古代就叫做乌城。

据记载,在明代中后期这里就有超过五千户常住居民了,人口约三万。在那个时代人口能达到三万的小城也很不一般了。

县城附近至今还遗留有几百年前的旧城墙,也算乌城县的历史文物古迹一类。

乌城背依大型山脉,中揽数条河流,以矿产资源丰富而立城,除了铁、锡等金属矿产之外,建筑用石料也是一大特产。在房地产开发如火如荼的时代,乌城的经济发展形势一片大好。

龙潭镇位于乌城县的最西边,紧邻山脉,是乌城矿产重要开发区,同时也是乌城县境内河流最密集的区域。

我刚刚来报到的时候,因为是冬季,北方的河流大多封冻断流,露天矿场也受限于天气而停工,因此我对龙潭镇的感知接触并不深。

镇政府的何副镇长在空闲时间就开车带着我去认路。他是我的分管领导,也就是说我有什么事需要请假或者汇报什么都得找他。

把大大小小十几个矿场看过一遍后,何副镇长又带我去看龙潭镇的黑龙潭。

黑龙潭其实不是潭,准确的说应该叫做小湖泊或者水库。它的面积足有两三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据说最深处有十几米。不过这还不一定是准确测量后的最终深度,黑龙潭的某些暗井处可能更深。

黑龙潭的水质很好,因为是活水。

一条名叫石头河的小河流从黑龙潭一边擦身而过,黑龙潭就像是挂在石头河“树枝”上的一枚大果实。

而在黑龙潭之下还有一条天然形成的白色完整石脉,横卧在石头河与黑龙潭之间,起到了水库堤坝拦洪蓄水的作用。日积月累下,石脉附近淤积的泥沙石块堆积到石脉周围,渐渐形成一道河滩。人们就把这条弯弯长长而且完整如一体的白色石脉形成的河滩称为白龙滩。

何副镇长说,这黑龙潭就是龙潭镇名字的起源。

传说古代有人看到黑龙潭里有黑龙游荡,呼风唤雨,最终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飞入云层不见。而黑龙离去后,又有人看到有白龙横卧黑龙潭边,待天气晴好的时候,人们突然发现之前白龙横卧的地方竟然多出了一条白色完整的石脉。经过多少年时光的冲刷洗礼,这里最终形成了如今的白龙滩模样。

这些是黑龙潭附近老人最津津乐道的传说。

黑龙潭的传说太过飘渺,但这里的景致倒是不错,挺适合修养身心陶冶情操的。

我在单位分配的工作范围是农林水利一块,上面除了总体负责的何副镇长,还有一个有四十多岁的中心主任,另有三个年纪不小的同僚。

农业、林业、水利这一块还是很需要务实的,自然少不了来回下去跑。而且龙潭镇依山靠水,汛期防洪、旱季防火,工作还是比较辛苦的。所以虽然单位这几年分配来的年轻人也有几个,但都不愿意在这部门长待下去。

部门中心主任李主任对我也没有抱太大希望,他觉得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吃苦也吃不了苦,要不了多久可能我就得申请调换部门了。

殊不知,相比于整天蹲在办公室整那些乱七八糟又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材料,我更愿意跋山涉水的去外面跑。

虽然我平时也很宅,但真正有了贴近大自然的机会,怎么也不会无动于衷。

因为是冬季,山林防火任务很重,所以大多上班时间李主任都会安排人员分散下去巡视。

跟我一起的是建设哥,虽说比我大了得有二十多岁,叫叔都没问题,但同单位大多都是平辈称呼,也就随大流叫他哥了。

建设哥也是单位的老人了,工作熟悉经验充足,所以李主任把我和他分在一起,让他带带我。

单位公车是不足的,建设哥就只有骑一辆半旧不新的巡逻摩托车,带着我顶着寒风沿着山边的小路游荡观察。

尽管走的不快,我们两个也都披着值班用的军绿大衣,但没一会儿两人都腿脚发麻,浑身冷嗖嗖的。

基层工作确实苦啊!郑思他们在省城直属单位工作的,估计这会儿都坐在供着暖气的办公室,喝着热茶、优哉游哉的看文件呢!

在一处山湾,我们俩不得不停下休息一会儿。

建设哥掏出香烟来让我,我说我不会抽烟。他就自己点起烟来狠吸了几口,然后舒服的吐出长长的一口热气。

“这天真冷!晴着还不如下大雪呢!”建设哥来回跺跺脚。

下大雪是消除山火隐患的最好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