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回 杏子阴假凤泣虚凰 茜纱窗真情揆痴理(1 / 2)

 芳官出场与麝月的口才

梨香院解散,十二官的出路成了大问题。王夫人最初的意思本是好的:“这学戏的倒比不得使唤的,他们也是好人家的儿女,因无能卖了做这事,装丑弄鬼的几年。如今有这机会,不如给他们几两银子盘缠,各自去罢。”

“好人家的儿女”,指的是知根知底。那十二官原是贾蔷特特地下了趟江南,打苏州采买回来的,不比普通丫鬟,直接从街上向人牙子转买过来,不知道家里是个什么情形。

尤氏且细心补足:“如今我们也去问他十二个,有愿意回去的,就带了信儿,叫上父母来亲自来领回去,给他们几两银子盘缠方妥。若不叫上他父母亲人来,只怕有混账人顶名冒领出去又转卖了,岂不辜负了这恩典。”

这原虑得周到。因为十二官这时候还都是些孩子,大不过十一二岁,而且是女孩子,长途跋涉不安全,必得有父母来领认才可放心。

也正因了这份体贴恩恤,十二官中竟有八个愿意留下,遂归了各房使唤。于是也就新生出许多事来。因为戏子与丫鬟毕竟不同,书中说“文官等一干人或心性高傲,或倚势凌下,或拣衣挑食,或口角锋芒,大概不安分守理者多”,在后文中便一一照应出来。

第一出便是《杏子阴假凤泣虚凰》。

这段描写一波三折,很能吊起读者的胃口来。先是说宝玉见了藕官烧纸,便问她祭的是谁,藕官不答,及后来承了他护庇之情,“便知他是自己一流的人物”,乃是个情种,遂含泪道:“我也不便和你面说,你只回去背人悄问芳官就知道了。”

已经答应说了,却又不肯明说,故意卖个关子,让宝玉何等纳闷?

接着写宝玉去潇湘馆探望黛玉回来,“因记挂着要问芳官那原委,偏有湘云香菱来了,正和袭人芳官说笑,不好叫他,恐人又盘诘,只得耐着”;接着芳官又洗头去了,且与干娘吵起嘴来,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并借麝月之口形容道:“把一个莺莺小姐,反弄成拷打红娘了!”

真是山重水复,眼花缭乱。可见这幕戏,回目虽关藕、蕊,主旨却在芳官。莺莺小姐也好,拷打红娘也好,花芳官,才是那个挑大梁的真正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