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1 / 2)

 刘姥姥的三大优点

刘姥姥这个人物,惯常被当作一个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人民形象来同情着,认为“《红楼梦》写的就是阶级斗争”的早点政治派,更是把刘姥姥当成了贫苦百姓的代表人物。

但是抛开政治,我倒觉得这一段是绝妙的世俗风情图,里面所有人的表现都是很正常很合乎人性的。

固然贾府拿一个贫婆子取乐儿是居高临下,但是这里不存在欺压与强迫,没人逼着刘姥姥这么做。刘姥姥最初会和贾府扯上关系是为了打秋风,得偿所愿地从凤姐手里弄到了二十两银子,过了个肥冬。于是一来回报,二来坐实亲戚关系,以后才好多走动,方有了这二次进园,却撞着贾母高兴,留她多住两日,是求不到的缘法儿,自然要拼命表现。

用刘姥姥自己的话说是:“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

刘姥姥比贾母还要大几岁,却要哄着贾母开心,还要想法讨哥儿姐儿们的好,确实是辛酸的。但是这番辛苦也不是人人想有就有的机会,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如果贾府不拿刘姥姥取乐儿,也就没了后面的那些赏赐,那几乎是刘姥姥一辈子的积蓄,刘姥姥这番辛苦没白废,很是得偿所值。

如果我们觉得她值得同情,其实也是居高临下的。今天营营役役辛苦度日的我们,谁又没有挤出违心的笑脸讨过别人的好呢?事实上,刘姥姥比世人都高明得多,我们并没什么资格去同情她,倒是更值得敬佩。

刘姥姥的过人之处有三大美德。

第五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是篇独立成章的刘姥姥小传。先写了刘姥姥女儿嫁与王狗儿为妻,生得一儿一女。

“一家四口,仍以务农为业,因狗儿白日间又作些生计,刘氏又操井臼等事,青板姊妹两个无人看管,狗儿遂将岳母刘姥姥接来一处过活。这刘姥姥乃是个积年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儿女,只靠两亩薄田度日。今者女婿接来养活,岂不愿意,遂一心一计,帮趁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

因为天气渐冷,冬事无着,狗儿心烦吃了酒,在家里找老婆麻烦。刘姥姥看女儿受气,出言相劝。但她绝不是帮女儿拉偏架的那种不懂事丈母娘,不会只管惹事不能压事,而是和和气气句句有声地给女婿指了两条道儿,要么“老老诚诚的,守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要么就想辙儿做事,“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去罢了。在家跳蹋会子也不中用。”

不但劝诫,还实实在在给出了个明确方法:“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看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我倒替你们想出一个机会来。当日你们原是和金陵王家连过宗的……你何不去走动走动,或者他念旧,有些好处,也未可知。要是他发一点好心,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呢。”

此处分明地表现刘姥姥的一大优点:脚踏实地,有勇有谋。

她“一心一计”地帮女儿过活,不但能审时度势,而且敢作敢为。一个乡下婆子,居然就这么走进了荣国府,还当真换了二十两银子回来,这是何等的气魄?

换作旁人,一是没那胆量去闯荣府,二是得了好处也就沾沾自喜,没了下文。但是刘姥姥不会,她二次又去了。

这二进荣国府,为的是两个原因,明面上如刘姥姥说的:“早要来请姑奶奶的安看姑娘来的,因为庄家忙。好容易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这是头一起摘下来的,并没敢卖呢,留的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这个吃个野意儿,也算是我们的穷心。”

暗里的原因,自然是刘姥姥懂世故,知道理,有来有往,有借有还。攀了亲,便要经常走动,给以后留下往来的地步,不能让人看着自己光知道打秋风,也是有心回报的。

这是刘姥姥的第二大优点:知恩图报,有来有往。

也正因为这回报之心,才有了这次更大的收获。

而我们知道,在贾府败落之后,刘姥姥对凤姐回报得更多,所以感恩之心不可不谓是刘姥姥的至大美德。

第四十回集中描写的,是刘姥姥的第三大优点:忍耻自得,能屈能伸。

鸳鸯提议让刘姥姥做“女蔑片”,嘱咐了一番话,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若错了我们就笑话的。”这话摆明了是哄鬼,刘姥姥也不会信,因为错了规矩要笑话,照了规矩不就是为了讨你们笑话吗?这是一个悖论。

这时候刘姥姥可以不答应,可以翻脸表示气节,也可以严正拒绝,但她不但照做了,而且做得绝对比鸳鸯嘱咐得要好得多,一句一个包袱,让大家笑得都没心思吃饭了,只管看着她取乐——这情商和智商都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

做到了,便皆大欢喜,老祖宗乐了,姥姥也富了,谢恩而来,戴恩而去,收获了满满一车子好东西,乡下人一辈子没吃过见过的都经历了;如果做不到呢,其实贾府也不会把她怎样,就是玩一回吃两顿,然后回家去,贾母一样会有赏赐的,但肯定不如现在多。

所以这笔账算下来,贾府并没有对不起刘姥姥,刘姥姥也并没承受了不起的欺压剥削,不妨说是贵族与村妇的过招,打了个双赢。

这双赢的局面,得益于刘姥姥的审时度势,能屈能申。

人能知时,才能把握机会;人能知恩,才能从容长久;人能知耻,方能勇敢承当。

有此三大优点,何事不成?所以刘姥姥这样的人,即便搁在今天,也一定会如鱼得水,贵贱自安的。

刘姥姥游大观园

(一)大观楼

“刘姥姥游大观园”已经成了一句俗话儿,即便没看过《红楼梦》的人也都耳熟能详,知道是形容土狍子开洋荤的意思。

大观园乃为元春而建,第一次细写游园,是贾政率领众清客相公及宝玉各处题额吟咏,略点全园山水亭台布局,并着重写了潇湘馆、稻香村、蘅芜苑、怡红院四处轩馆;元春省亲时,便以此四处为题,令宝玉写诗赞颂。贾政之游,是为读者先作铺垫,不使后文四诗无典。

此次刘姥姥游大观园,比贾政和元春还要尽兴,不但游了潇湘馆、秋爽斋、蘅芜苑几处,还到缀锦阁吃了饭,藕香榭听了曲,拢翠庵喝了茶,怡红院睡了觉,真是姹紫嫣红踏遍,似这般,尽承了老村妪一日之欢。

同时,作者也是借了一个见多识广的村妪眼光,将诸钗再做了一番侧写。让我们随着刘姥姥的脚踪儿再游一遍大观园:

从次日彩明查册子可知,这日是八月二十五,大清早儿刘姥姥便携着板儿进了园子,看到李纨正在大观楼下,看着婆子丫头们收拾落叶,并擦抹桌椅,预备酒器,以迎接贾母等进来游园。

这是侧写李纨平时杂务,一则李纨的工作就是带着姑娘们做针线,二则凤姐不住大观园,所以李纨是大观园实际上的内务主管。书中写凤姐管家的文字不少,却罕有提到李纨具体做了什么,此处是常态一点。丰儿送钥匙来,传凤姐的话,说:“我们奶奶说了,外头的高几恐不够使,不如开了楼把那收着的拿下来使一天罢。奶奶原该亲自来的,因和太太说话呢,请大奶奶开了,带着人搬罢。”

这里再次表现凤姐之周到能干,她想得到处,别人都想不到,但她想得到顾不到,分身乏术,遂请李纨代劳;凤姐和李纨平级,无权指使李纨做什么,所以话说得十分客气。

李纨心思慢,但是到底也受了启发,举一反三,越发连船篙划子桨等事也都预备下了,后来老太太果然高兴,乘船而游,没辜负了这番心思。这也是书中明写的惟一一次划船。

如果写凤姐一提到高几,李纨就立刻想到备船,那也把李纨写得太聪明了;所以中间夹写李纨请刘姥姥登梯上楼地见识那些围屏花灯,各种平生未见的器具。待刘姥姥下来,已经锁了门,李纨方又想起船桨来,这就很合理了。

(二)潇湘馆

接着贾母进来了,李纨的另一个大丫头碧月捧过一个大荷叶式的翡翠盘子来,盛着各色折枝菊花。

前回群钗写诗咏菊,此处再点菊花当令,贾母游园簪菊,颇有古风。而后文写探春、宝钗的屋子时,都写到了供菊,真正“抛书人对一枝秋”,越助余兴。

同时,这也是第一次提到惜春擅画,李姥姥喜得拉了手赞:“我的姑娘,你这么大年纪儿,又这么个好模样,还有这个能干,别是神仙托生的罢。”

然而真到了潇湘馆,得知是神仙托生的林姑娘的闺房,刘姥姥却只是“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客客气气地笑道:“这那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刘姥姥对黛玉为何如此冷淡?世人们有很多说法。我认为不必引申得那么多,这里只是侧写黛玉“清高自许,目无下尘”的性情。惜春的脾气已经是再孤介不过的,但毕竟是小女孩子,所以姥姥还敢上前亲热;而黛玉那种清华出尘,不容轻怠的态度,却是绝对让姥姥这种村妇高山仰止,凛然不可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