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1 / 2)

 宝黛的两小无猜时光

宝黛木石前盟,缘订三生,在今世初见时,都有点恍惚。一个在心里想:“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一个则直白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真是最最朴实明白的心有灵犀。

不过前世的记忆太朦胧,他们这时候只是有感觉,却谈不到感情。他们在人世间的相知相爱,并不是一帆风顺,还是要走过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程的。

很多读者将宝黛的悲剧归结于黛玉的小心眼,爱吃醋。然而黛玉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小心眼的,也并不是一直吃醋到底。宝黛的情感在前八十回里是有发展有深入有调整有平衡的,是高鹗的续书混淆了人物性情,把黛玉又打回到十二岁前不懂事的小孩子去了。

第五回开篇,书中有段文字很提纲契领的描写,将宝、黛、钗三人的微妙矛盾总结了一番:

“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其中因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这日不知为何,他二人言语有些不合起来,黛玉又气的独在房中垂泪,宝玉又自悔言语冒撞,前去俯就,那黛玉方渐渐的回转来。”

这里写明宝黛即便在小时候,情感交往也要分成两个段落:前一段是黛玉初进贾府而宝钗没来之前。宝黛二人耳鬓厮磨,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参商二星永不相见,这句是形容两个人如胶似漆,你往东我也往东,你往西我跟着往西,所以处处和谐统一。

由于书中第三回末的大窟窿——“次日起来,省过贾母,因往王夫人处来,正值王夫人与熙凤在一处拆金陵来的书信看。”——造成了一个黛玉刚进京,宝钗脚跟脚儿就来了的错觉。事实上,两人的进府时间至少隔了三四年。而这句“略无参商”,便是形容这三四年间宝黛相处的第一个阶段。

他们相处的细节在书中并没有正面写足,因为宝钗第四回就进府了。但是通过后文里宝黛二人争辩时的回忆,每每提及旧时情景,让我们多少了解到那段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美好时光。

最集中的一次描写是在黛玉葬花后,宝玉慨叹:“既有今日,何必当初?”黛玉由不得要问:“当初怎么样?今日怎么样?”于是宝玉长篇大套地回忆起来:

“当初姑娘来了,那不是我陪着顽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干干净净收着等姑娘吃。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丫头们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气,我替丫头们想到了。我心里想着:姊妹们从小儿长大,亲也罢,热也罢,和气到了儿,才见得比人好。如今谁承望姑娘人大心大不把我放在眼睛里,倒把外四路的什么宝姐姐凤姐姐的放在心坎儿上,倒把我三日不理四日不见的。”

这清楚见出,黛玉初来时,与宝玉的关系是“和气”的,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当真亲密无间。直到宝钗进了贾府,这种亲密才受到冲击,生出许多嫌隙来。

书中形容宝钗是“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不及”。这是贾府人明明白白要把钗黛两个人比较,那黛玉不可能毫无感觉,全无妒意。而且这个“多谓黛玉不及”的人中,包不包括她的宝哥哥呢?是否在宝玉眼中,也觉得自己不如宝钗?如果她当真不在意不吃醋,那就不是林黛玉了。

同时,书中又分别给了宝钗和黛玉八字定评,一个是“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另一个却是“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且说宝钗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可是在喜欢黛玉的人看来,正是这“孤高自许”才使她可敬可爱呢。虽脂批谓之“此是黛玉缺处”,我倒觉得正为黛玉出色。这原是见仁见智之评,关键,就在于宝玉的心向了。

不过,这时候三个人的关系虽然时好时歹,但还都一派天真,远远上升不到“爱情”或“三角恋”的高度上去。

直到进入大观园后,宝黛读西厢葬落花,方才情窦初开,感情升华,这到后文再叙。

不过,虽然说此时宝玉心中似乎并无伯仲之分,但是当林妹妹回扬州葬父时,宝玉却并不曾“见了姐姐便忘了妹妹”,而是“剩得自己孤恓,也不和人顽耍,每到晚间便索然睡了。”

这也直接隐射了将来黛玉死后,宝玉并不曾弃爱移情,而是悬崖撒手,出家为僧。因为他心中只有黛玉,当黛玉在身边时,他是活泼完整的一个多情种子,不但对黛玉多情,也对天下所有美好事物多情;可是当黛玉离去,剩下他独自孤恓,却绝不会同别人玩耍,而宁可了断情缘,绝迹红尘。

那已经是后话了。

宝玉的春梦

第五回的回目在不同版本里有不同的说法,开列如下:

甲戌本:《开生面梦演红楼梦立新场情传幻境情》

己卯本、庚辰本、杨藏本:《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蒙府本、戚序本、舒序本:《灵石迷性难解仙机警幻多情秘垂淫训》

梦觉本、程甲本、程乙本:《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关目,既是本书又名《金陵十二钗》的由来,更预伏了十二钗及宁荣二府的命运。而这命运,是在宝玉梦中窥悉,所以这个梦相当关键,为这场梦做的种种准备也就极之充分。

那么要准备些什么呢?

首先是时间准备:

正值冬日中午,因宁府梅花盛开,尤氏请贾母、邢、王夫人等来赏花。小宴之后,宝玉倦怠,要睡午觉——这时候的宝玉大约十二岁左右,刚刚发育,正是既好动又渴睡的年纪。

在这句“梅花盛开”旁边,甲戌本有侧批“元春消息动矣”。意思是说,元春擢升贵妃的事情已经有了头绪,内阁早传出风声来了。因为给嫔妃提升位份是大事,不是皇上哪天早晨醒来想提就提的,得经过深思熟虑和再三权衡,这其间早有暗线会把消息偷偷泄露出来,所以贾家多半在这时候已经得了线索,焉知东府之聚不是就此事而商讨促成大计呢?

虽然文字上表面写得稀松平常,不过是尤氏治酒请贾母赏梅,可是对应后文看,会发现贾母是不大愿意往东府里来的,每次能推则推,像除夕祭典这样的大事推不掉,也会说身子乏了办完事立便就走。东府风声不好,贾母未必不耳闻,她这样一个人,又怎么会轻易为了赏几枝梅花就劳动尊驾往宁府里来呢?

所以这个时间点,掌握得是极好的。

其次是人物准备:

宁国府里的女主人是尤氏、秦氏婆媳,尤氏要留下来陪贾母,但宝玉是贾母的心肝儿宝贝,未来的国舅爷,断不能随便指使个丫环婆子带了去睡觉,所以秦氏亲自出座笑道:“我们这里有给宝叔收什下的屋子,老祖宗放心,只管交与我就是了。”秦氏是贾蓉之妻,年龄虽比宝玉大,辈份却小,所以十分妥当。

这是秦氏的第一次出场,就扮演了宝玉引路人的角色。

然后是环境准备:

这就见出宝玉的挑剔左性了。秦氏先带他来到了上房内间——前面所谓“给宝叔收什下的屋子”位于“上房”,规格挺高了。但是宝玉不喜欢那布置:墙上一幅《燃藜图》,说的是励志故事,原不合他自由心性;对联写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更是酸腐市侩。于是宝玉立即说:“快出去!快出去!”

这下子秦氏犯愁了,预备好的上房都看不中,那去哪里好呢?客房、书房就更不行了。贾珍、尤氏的房间自然也不行,儿媳妇岂能擅自做主的?于是就领来自己的房间了。

文中用了大段笔墨极力渲染了秦可卿卧室的铺陈,用两个字形容就是: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