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新家甫定(1 / 2)

甲子钩沉 秋夫 0 字 2022-05-15

 靠后营村的中部,老鹳河岸边,离河岸约一驰儿地远,有一座农家小院。一溜四间翻毛鸡瓦房,坐北向南。西厢是两间草房。东边是夯土的院墙。正南是一个简易楼门,楼门两边分别是两间小草房作为厨房。

院里住着两家人。西边两间瓦房和偏房是我二爹(本地方言,伯叔父前面加上序号就叫几爹)家住着。东边两间就是我们新安的家。两家从一个大门进出。

我们家祖辈都是穷人,到了我祖父王照明这辈儿,家境稍微有所改善。他在后营乃至马蹬方圆都算是一个能人,也是一个忙人。像勘舆风水、巫医疗治都能行。最拿手的还是他的木工手艺,更是被人们传为奇谈。

我祖父经十几年的打拼,在他四十多岁时盖起了现在这一院房子。也置了几亩田地。加上他手艺上的收入,全家解决了温饱之后还略有富余。

我祖父生有四儿一女。大儿子早逝。留下一儿两女,两个女儿早嫁东乡。儿子就是前边提到过的王增娃儿,大号叫王中原。现在已是耄耋老人了。在辽宁省本溪市退休定居。二爹王福临,三爹王春临都跟我祖父学了木工手艺,能自食其力,各自成家过日子。

我父亲是老幺,我祖父从小就让他读书。先入私塾后读新学。直上到高小毕业。高小毕业,在当时当地已算是知识分子了。

我祖父去世前就给他的几个儿子分了家。老大住东半院,老二住西半院,一家两间正房。老三在离老宅东南方一箭远的地方给他盖了三间茅草房。当时在我们那一方除了地主老财,能盖起瓦房的不多。我父亲在外谋生就没分到家产。其实也没什么东西可分。

1949年2月26日,我母亲又给我们家添了一个男孩儿,那就是我。父亲给取名叫中华。

随着解放区如火如荼的土地革命,我们村也进行了土改。因我们家土改时没有土地,故被划为贫农。也分了七亩多土地。但都是山坡薄地。又远又分散。仅有半亩坟园地算是好地。可以种点蔬菜细粮。

我父亲高小毕业以后在地方武装马蹬民团干了几年区小队长。以后就到荆紫关税务局任局长一直到解放。现在回家务农,生计稼穑全都不会。要养活一个五口之家,真是难为他了。好在他有两个哥哥的帮衬,还有我的几个姨家,她们的家境还算殷实。这家给添件农具,那家送几升粮食,吃用生产算是维持下来了。

母亲是个要强的女人。跟我父亲在荆紫关那些年,过的是锦衣玉食、吃穿不愁的阔太太日子。如今回来,时迁势易,因物资贫乏,不得不一日两餐,精打细算,缝缝补补、大改小用,维持着一家人的用度。尽管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但总算是安顿了下来。如果能这样过下去,男耕女织,粗食布衣,过好老百姓的日子。抚养儿女长大。这个家可能就平平安安,不会有厄运发生。

虽不玄幻,却也怡情,承蒙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