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联合童贯(1 / 2)

 至于种彦谋这边,则是默认了种彦谋与种师道的合兵一处行为,两军共计六万人左右,负责童贯大军的右翼防务,充当偏师,主要路线是沿着桑干河支流北上,最后与童贯在析津会师。

而童贯自己这边,整合完毕后的十五万大军分出了两万人沿途守城,剩余的十三万人则全部交给了自己的手下,如辛兴宗,杨惟中,曲端等人率领,他吸取了涿州大战惨败的教训,痛斥了王禀一顿,将其贬为了都指挥使,遣回东京接受惩罚。

并且在战后的报告中,将绝大多数的责任一股脑的推给了已经失魂落魄的王禀,称自己是急功近利了些,受到了小人的蒙昧,但同时辽人属实强悍无比等等。

还借着这个机会,又向赵佶伸了手,要了更多的辎重和军饷,纸面上此次出征燕云的士兵约有五十余万,可实际人数只有种师道,童贯他们清楚,刚开始只有三十七万,这一加一减之下,便有十余万的缺口,这都是吃的空饷。

不然,各级军官的钱从哪来?童贯本人又如何维持自己亲军胜捷军的豪华装备?

三十七万和五十万大军表面直观看起来区别是不大的,况且当日在东京出征大典的时候,人山人海的,就算官家真的看出点不对劲,也不会直说,只要最后能收复燕云,打赢辽人,别说是吃空饷了,就算是再过分一些的事情也完全在容忍范围之内。

俗话说得好,要想马儿跑,就得给马儿吃草,这些小事在赵佶眼里都可以接受,童贯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来的。

只可惜现实中的效果着实让童贯和赵佶很是吃惊,涿州大战虽说在东京被传成了辽军死伤数万,与大宋王师伤亡差不多,这对曾经被辽人打到过开封府的大宋来说,是一件值得称耀的事情,所以东京百姓都很高兴。

实际上的战况,知道的人并不多,赵佶也没有特别的叱责,只是让童贯务必谨慎行事,不得冒进。

当时童贯听了这话,才放松下来,为了洗刷上一次的耻辱,他其实还是多多少少听取了一些辛兴宗的意见的。

“太师若想夺得头功,将析津拿下,攻取整个燕云,务必要借助种师道种彦谋祖孙二人的力量,不然,大事难成。”

童贯细细琢磨了一下,确实是这么个道理,但让他拉下脸去和种彦谋与种师道握手言和他也做不到,于是便派了辛兴宗前去商讨。

对于联合抗敌这件事种彦谋自然是举双手赞同,别看他们人多,辽人其实还是有反攻的机会的,如果再重蹈一次之前涿州大战的情况,巨大的战损就不是宋军能够承受的了,再加上两度战败导致的士气低落,更有可能影响到宿武军,会让军魂刚刚铸就不久的宿武军沦落为如禁军一样的军队。

种彦谋点头同意,种师道也没什么意见,两边一拍即合,暂时放下了在政治上的敌对,共同先打好眼前的这场仗。

分发到种彦谋手上的除了一千支燧发枪以外,还有两千杆火绳枪,对于这些武器,除了一部分留给了自己的亲军,种彦谋无一例外的全部都拨发给了韩世忠的骑兵部队。

毕竟火枪这个东西,在线膛枪真正具备实战意义之前,都是依靠大量堆积在一起的火力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