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借人(1 / 2)

 历史上方腊起义的时机,与李纲所说的时候毫无二致。

都是在宣和二年,也就是公元1120年的秋季起义。

江南的人民早就被朝廷和贪官的苛捐杂税给盘剥得难以生存下去,有人振臂一呼,自然云起响应。

短短几个月时间,方腊起义就如同燎原之火一般,将整个东南都烧了起来。

截止目前为止,方腊已经占据了江南最为富庶的杭州,城中的存粮足够他们几十万人维持至少一年的时间。

再加上方腊造反的时机掐得很准,正好在秋收的时候,粮食入库当口上造反,将整个江南的粮食几乎一网打尽。

童贯完全没防到这一点,只搜刮到大量的铜钱,就此落了下风。

要不是童贯背后有朝廷撑腰,帮他到处调集粮草,现在童贯早就因为没有军粮而溃败了。

种彦谋撇了撇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民以食为天,不论到了何处,粮草都是最重要的,粮仓更是要死守的。童公公毕竟是个太监,没什么见识,地方官们应该知道这一点才是啊。”

李纲看种彦谋将童贯说得不堪,脸上也有些挂不住,申辩道:“这也怪不得地方官,实在是方腊狗贼作为当地人,实在是熟门熟路。江南的百姓也是承平日久,未经过战阵,听到方腊起事,惊吓得如同土鸡瓦狗一般,更不懂反抗,实在是……”

种彦谋嗤笑了一声:“这不还是你们文官的老祖宗韩琦韩做的孽?东华门外唱名的方为好男儿?那为国捐躯,抛头颅洒热血的就不是好男儿了?要我说,方腊造反,童贯搜刮只是个诱因,根本都在你们这群文官误国上!”

李纲也不是泥捏的性子,哪里由得种彦谋诋毁他心目中的前辈,顿时怒发冲冠:“种彦谋!你好大的口气!”

种彦谋突然笑起来:“君子闻过则喜,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怎么?你们儒家子弟,听不得人家的批评不成?”

李纲愣了一下,才吐了口气,坐下身来。

过了一会儿,他才郁郁地说道:“如今想想,韩忠献公的话是有些不太合适,但他对大宋的丰功伟绩是不容半点诋毁的。”

种彦谋叹了口气,望向庄子中忙碌的人们:“我不知道为什么你们就那么喜欢把人塑造成完人。人性是复杂的,你不能指望每个人都是圣人。孔夫子是教导学生,有高远的志向,才克己复礼,品性几乎毫无可以指摘的地方。但是从孔夫子往后看,有几个人立了这样的志向的?

大家对自己要求没那么高,自然觉得自己就算有些错处,也在所难免。我敢说,韩忠献公自己必然知道自己也是有私心的,只是他没想到他一句话会带来这样的影响。要不然,他恐怕自己都会把那句话吞回去。不要因为韩忠献公对朝廷贡献大,就一口咬定他做的都是对的。”

李纲摇摇头:“衙内,事已至此,我们就不要再找死人的麻烦了好不好?说些有用的,你写不写信?”

种彦谋道:“信我倒是可以给你写,只是从京城去西北,然后还要带兵去江南,一来一回,一两个月就过去了,你觉得江南的局势还能撑多久?”

李纲却胸有成竹:“不瞒衙内说,我心中自有定计。听说西军派了一些将领来到京城,向兵部履职,衙内你给老种相公写信,说这些将官随我先走一趟西北,让老种相公点个头,到时候补办个手续。至于兵马,童公公手下还有十几万兵马,粮草充足,可堪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