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现代史 1(2 / 2)

首相巴登亲王将政权交予社会民主党右派首领艾伯特,企图限制革命的发展。

艾伯特拒绝斯巴达克团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建议,组成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人民全权委员会,并得到柏林工兵苏维埃批准。

该政府进行部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宣布保证言论、集会、结社自由,实行大赦政治犯、8小时工作制和普选制等,继续保护资本主义私有制。

为了把革命推向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斯巴达克联盟于12月30日建立德国共产党,宣布革命的任务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艾伯特政府为了稳定现有秩序,解除同情革命的柏林警察总监的职务。

1919年1月5日,柏林工人举行抗议游行示威并转变为推翻艾伯特政府的武装起义,旋即遭到镇压。

15日德共领导人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被捕遇害。

2月国民会议在魏玛召开,宣布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此后,革命斗争仍在继续。

4月13日,慕尼黑工人在共产党领导下夺取政权,建立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

5月初,政府军队攻入慕尼黑,苏维埃政权被颠覆,革命覆灭。

你知道魏玛共和国的由来吗?

魏玛共和国是形容1919—1933年统治德国的共和政体的历史名词。

由于共和国的宪法(一般称之为《魏玛宪法》)是在魏玛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的,因此这个共和政体被称为魏玛共和国。

共和国于德意志帝国崩溃、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后成立。

虽然共和国废除帝制,但仍然保留以前的正式国名德意志国家或德意志帝国。

魏玛共和国之称谓,是后世历史学家的称呼,从来不是共和国的官方名字。

共和国是德国有史以来第一次走向共和的尝试,因十一月革命而生,因阿道夫·希特勒与纳粹党在1933年上台而结束。

虽然1919年的共和国宪法在法律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仍然有效,但纳粹政府在1933年采取的一体化政策已经彻底破坏了共和国的民主制度,所以魏玛共和国在1933年已经名存实亡。

何谓鲁尔危机?

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

对此,德国政府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

危机对德国的打击是惨重的。

德国出现了企业停工,工业生产下降,资金大量外流,失业工人激增,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政局动荡不安的现象。

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

此时,德、法双方也都难以坚持原来的政策。

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最终导致德国的赔款问题的领导权转向英美手中,开始受英美摆布。

波兰第二共和国是如何复国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1918年8月29日,苏俄政府颁布法令,宣布废除沙俄与普、奥签订的关于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享有“独立和统一的不可否认的权利”。

与此同时,1916年11月,德国政府许诺建立“独立的波兰国家”,12月底,德、奥成立了“波兰临时国务会议”,并在波兰青年中征兵,社会党人毕苏茨基被任命为临时国务会议的军政部长。

1918年10、11月,奥匈帝国和德国趋于崩解,从而为波兰的复国形成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10月28日,奥占区的波兰爱国者在克拉科夫成立了“波兰清算委员会”。

11月7日,社会民主党人在卢布林成立了波兰共和国临时人民政府。

10月23日,华沙组成了波兰政府;11月11日,该政府由毕苏茨基领导。

卢布林政府和克拉科夫的清算委员会也宣布接受毕苏茨基领导。

11月18日,毕苏茨基在华沙组成联合政府,他成为波兰共和国的国家元首。

这样,自1795年波兰被瓜分灭亡以来,历经123年,至1918年11月复国。

1919年12月8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巴黎和会上通过决议,同意重建波兰国家,承认波兰共和国,并建议在俄波之间划一临时分界线,即沿着格罗德诺、布列斯特、赫鲁别舒夫、普热米代尔,直到喀尔巴阡山一线。

波兰政府拒绝接受巴黎和会的决议,力图恢复1772年的俄波边界线,为此,发动了对苏俄的战争,史称苏波战争。

1920年4月,波军进占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广大地区,苏俄红军进行反击,但最后被波军击败。

7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寇松代表协约国致电苏俄建议停火,停火线大体是巴黎和会决议中规定的分界线,故称“寇松线”。

7月22日,波兰同意停战。

1921年3月18日,波兰与苏俄在里加正式签订《波兰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条约》,即《里加条约》。

其主要内容是:缔约双方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独立,划定了波兰东部边界(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西部地区划归波兰),这时波俄边界线约在寇松线以东150英里处。

根据该条约,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苏俄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大片领土,这也为二战时苏联和德国分割波兰埋下了伏笔。

由《里加条约》确定的波俄(苏)边界一直保持到1939年9月17日。

另外,根据1919年巴黎和会决议,波兰获得了东波莫瑞和波兹南地区,但泽(后波兰改为格但斯克)被辟为国际自由市,西里西亚的大部分仍归德国,波兰领土面积共38.8万平方公里。

1921年3月,议会通过宪法,波兰成为议会制共和国,史称波兰第二共和国。

美国为什么不参加热那亚会议?

1922年4月10日—5月19日,在意大利热那亚城讨论欧洲经济问题的国际会议,亦称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英、法、德、意、日、苏俄等29国代表。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代表参加的国际会议。

美国认为会议“带有政治性质”,拒绝派代表参加,只派“观察员”出席会议。

苏维埃代表团代理团长契切林声明来热那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和平和恢复被破坏了的欧洲经济。

他指出,要恢复世界经济,必须采取措施来消除战争威胁和巩固世界和平。

他阐述了苏俄代表团的和平纲领与具体建议。

资本主义列强否决了苏维埃的和平与经济合作纲领。

根据劳合·乔治的建议,会议讨论了三月末伦敦专家会议拟定的备忘录。

这个备忘录旨在恢复俄国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纲领。

苏维埃代表团坚决拒绝这一无理要求,并提出了自己的反提案。

由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坚持在经济上奴役苏俄的计划,使热那亚会议没有解决什么问题。

5月19日在热那亚会议结束时,决定成立专门委员会,于1922年6月15日在海牙继续举行会议。

“柯立芝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一战后,美国经济从1922—1929年间,进入经济繁荣的“黄金时代”。

由于繁荣主要经历了柯立芝总统执政期,故称“柯立芝繁荣”。

“柯立芝繁荣”的原因如下:

其一,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了横财,扩张了经济实力,为“柯立芝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二,技术革命是“柯立芝繁荣”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忙于军工生产和重工生产,1917年4月参战后又忙于战争,所以无暇顾及陈旧生产设备的更新,生产技术比较落后。

战争结束后,美国靠在战争中积累下来的雄厚资金,并随着一些新技术的突破,出现了一个更新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以及采用新技术的热潮。

与此同时,美国还大力推行“工业生产合理化运动”。

当时,运动最有代表意义的就是泰罗制和福特制。

早在19世纪80至90年代,年轻的工程师弗雷德里克·W.泰罗就着手研究工厂的科学管理,并发展成为一种理论。

在这个理论成熟后的20世纪20年代初期,工商企业中几乎每一个部门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科学管理。

所谓福特制,即采用装配线作业或流水线作业技术。

这种技术先是在福特汽车公司采用,由于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所以在20年代初期,被应用于许多工业部门。

其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凭借其在一战中扩张起来的经济实力和欧洲各国战后经济尚未恢复之机,以及西欧各国在财政上对美国的依赖,夺取大量新的海外市场,实行资本和商品输出。

一战后,美国以经济势力渗透取代了英国在加拿大的优势地位;在拉丁美洲,美国以“金元”外交、“大棒”政策并以“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掩盖口号,排挤欧洲国家的资本,使得加拿大和拉丁美洲成为美国垄断资本的主要投资场所。

美国对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则以帮助恢复战争破坏为名,到处运用美元,推行“金元外交”。

这样,美国的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不断增长。

其四,美国在夺取新的海外市场的同时,也注重扩大国内市场。

20世纪20年代,垄断资产阶级挖空心思,用五花八门的扩大广告宣传和赊购的办法来刺激汽车、住房及大件日用生活必需品的消费。

何谓进步主义教育?

进步主义教育是20世纪上半期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哲学思潮,对当时的美国学校教育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起源自反对传统教育的形式主义。

因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教育仍沿袭欧洲的传统教育,强调严格训练,注重记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被称为进步教育之父的帕克尔(1837—1902)受欧洲自然主义思想影响,19世纪70年代首先引进新教学方法的实验,提出“教育要使学校适应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应学校的”的原则。

20世纪初杜威将其实用主义哲学运用于教育领域,其实验和理论更壮大了进步主义的声势,甚至远播至中国。

20世纪初期,美国建立了许多新学校,旧学校也加入进步主义的阵营。

都市地区的学校更广泛地采用活动课程、核心课程与设计教学法。

这些学校的特色是儿童本位、较宽容的训导、男女合校、课程实验,不重视学业与考试,鼓励艺术与手工学习。

1919年进步教育学会成立,30年代达到全盛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逐渐意识到进步主义的教育并不能提高知识水平,进步主义教育运动遂渐次衰退,1955年进步教育协会解散,宣告了进步主义教育时代的结束。

作家海明威为什么要站着写作?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MillerHemingway)是美国著名作家,素有“文坛硬汉”的美誉。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海明威的一条腿的膝盖被打得粉碎。

伤好后他只有用单腿站立的姿势写作,以减轻受伤腿的痛苦。

渐渐地他养成了站着写作的习惯。

曾有记者采访他:“你那简洁风格的秘诀在哪里?”

“站着写作!”

海明威脱口答道,“我站着写,而且是用一只脚站着,我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使我尽可能简洁地表达我的思想。”

一代文学大师站着写作的故事启示我们,写作的艺术就是凝炼的艺术。

谁是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

约翰·杜威(TohnDewey)是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

如果说皮尔士创立了实用主义的方法,詹姆士建立了实用主义的真理观,那么,杜威则建造了实用主义的理论大厦。

杜威的著作很多,涉及科学、艺术、宗教伦理、政治、教育、社会学、历史学和经济学诸方面,使实用主义成为美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1859年10月20日,约翰·杜威出身于一个中产阶级的杂货商家庭。

他的家乡在新英格兰的维蒙特州的贝林顿。

这个地方向来习于自治,崇尚自由,笃信民主制度。

杜威小的时候有点害羞,并不是很聪明的小孩,不过他很喜欢看书,是大家公认的书虫。

他中学毕业后,进入当地的维蒙特大学就读。

大学期间,杜威修过希腊文、拉丁文、解析几何及微积分,大三开始涉猎自然科学的课程,大四时,他才广泛地接触到人类智能的领域。

1879年,杜威大学毕业,开始了他一直想要从事的教职工作,并且继续研读哲学史。

1882年,杜威首次发表论文,有三篇论文被刊登在全国唯一哲学学术论文的杂志上,对他自己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鼓舞。

后来,杜威拿到博士学位。

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

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1894年,杜威跟妻子创立了实验小学,后因归并的问题,遂辞职离去。

之后杜威到了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1919年,他先后在北京、南京、杭州、上海、广州等地讲学,他还去了苏联、土耳其、南非及墨西哥等地。

杜威在87岁的时候再婚,一直到93岁(1952)因肺炎去世。

哪一天被称为“黑色的星期四”?

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的星期四”。

在此之前的1929年夏天,美国还是一片歌舞升平,夏季的三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由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人们见面时不谈别的,只谈股票。

直至9月份,美国财政部长还信誓旦旦地向公众保证:“这一繁荣的景象还将继续下去。”

但是,10月24日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经济大萧条,从此,美国经济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国社会逐步被存货山积、工人失业、商店关门的凄凉景象所代替。

8.6万家企业破产,5500家银行倒闭,全国金融界陷入窒息状态,千百万美国人多年的辛苦积蓄付诸东流,GNP由危机爆发时的1044亿美元急降至1933年的742亿美元,失业人数由不足150万猛升到1700万以上,占整个劳动大军的四分之一还多,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1913年。

农产品价值降到最低点,农民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毁的现象屡见不鲜。

你知道“炉边谈话”的由来吗?

1933年3月12日,即罗斯福就职总统后的第8天。

罗斯福总统在总统府楼下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接受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共同广播公司的录音采访,工作人员在壁炉旁装置扩音器。

总统说:希望这次讲话亲切些,免去官场那一套排场,就像坐在自己的家里,双方随意交谈。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华盛顿办事处经理哈里·布彻说:既然如此,那就叫“炉边谈话”吧。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大萧条时期。

为了求得美国人民对政府的支持,缓解萧条,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利用炉边谈话节目通过收音机向美国人民进行宣传。

他的谈话不仅鼓舞了美国人民,坚定了人民的信心,而且也宣传了他的货币及社会改革的基本主张,从而赢得了人们的理解和尊敬。

对美国政府度过艰难,缓和危机起到了较大作用。

罗斯福新政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针对1929年以来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顺应人民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史称“罗斯福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

由于大萧条是由疯狂投机活动引起的金融危机触发的,罗斯福总统的新政也先从整顿金融入手。

在被称为“百日新政”(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期间制订的15项重要立法中,有关金融的法律占1/3。

罗斯福于1933年3月4日宣誓就任总统时,全国几乎没有一家银行营业,支票在华盛顿已无法兑现。

在罗斯福的要求下,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决定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允许尽快复业。

从3月13日至15日,已有14771家银行领到执照重新开业,与1929年危机爆发前的25568家相比,淘汰了10797家。

在整顿银行的同时,罗斯福还采取了加强美国对外经济地位的行动。

从1933年3月10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开始,采取一个接一个的重大措施: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储存黄金和黄金证券,美钞停止兑换黄金;4月19日,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6月5日,公私债务废除以黄金偿付;1934年1月10日,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40.94%。

通过美元贬值,加强了美国商品对外的竞争能力。

这些措施对稳定局势、疏导经济生活的血液循环,产生了重要作用。

另外,罗斯福还竭力促使议会先后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这两个法律成了整个新政的左膀右臂。

罗斯福要求资本家们遵守“公平竞争”的规则,订出各企业生产的规模、价格、销售范围;给工人们订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规定,从而限制了垄断,减少和缓和了紧张的阶级矛盾。

在得到大企业的勉强支持后,罗斯福随之又尽力争取中小企业主的支持。

他说大企业接受工业复兴法固然重要,“而产生丰硕成果的领域还在于小雇主们,他们的贡献将是为1至10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这些小雇主实际上是国家中极骨干重要的部分,而我们的计划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

新政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救济工作。

1933年5月,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维护了失业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

马塞尔·加香为何创立法国共产党?

1920年2月25—29日,召开了社会党的斯特拉斯堡代表大会,就加入共产国际问题展开论战。

中派的主张取得胜利。

大会决定派出马赛尔·加香、弗罗萨尔组成的代表团,去莫斯科进行考察,以便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6月13日到7月底,以马赛尔·加香为首的代表团在莫斯科等地进行广泛深入的访问,应邀参加了共产国际“二大”,得到了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具体指导。

他们二人在共产国际“二大”上同意加入共产国际的《二十一条》,并发电报给《人道报》说:“依我们看来,参加第三国际势在必行。”

马赛尔·加香回国后,立即周游全国各地,为加入共产国际、支持苏俄展开广泛的宣传鼓动。

社会党的各省总支部,大多数拥护加入共产国际的《二十一条》。

1920年12月25日,图尔代表大会(即社会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正式开幕。

出席代表285人,代表了4575个单位。

大会的中心任务是最终解决加入共产国际问题。

会上,三派代表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左派”坚决主张接受《二十一条》,加入共产国际。

“右派”坚决反对加入共产国际,竭力否定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

勃鲁姆预先声明不承认最后的表决,拒绝服从多数。

他认为参加第三国际是违背“传统的社会主义”。

中派的主要代表龙格已经撕破了“中间派”的外衣,公开反对第三国际,攻击苏俄革命说:莫斯科所推荐的“外科手术”是“致党于死命的,是极可诅咒的”。

1920年12月28日,共产国际代表、德国共产党人克拉拉·蔡特金秘密地来到会场,受到大会的热烈欢迎。

她在讲话中强调指出:只有用革命斗争才能夺取政权。

她主张要与改良主义者、中派和社会爱国主义者决裂。

29日晚9时,大会进行表决,赞成立即加入共产国际的计3208票(占67.8%)、反对加入的计1022票(占21.6%)、弃权的397票(占8.3%)。

由马赛尔·加香为首的社会党多数派组成法国共产党。

代表们高唱《国际歌》,表示庆贺。

大会选举弗罗萨尔为总书记,马赛尔·加香为《人道报》领导人。

法国共产党正式宣告成立。

反对加入共产国际的少数派,宣布脱离党的代表大会。

次日,在勃鲁姆建议下,在市政厅开会,保持原有党的名称法国社会党。

法共的成立是战后法国革命运动的重要成就,是第三国际在法国的一个重大胜利。

炒股亏本给了丘吉尔怎样的启发?

1929年,刚刚卸去英国财政大臣之职的丘吉尔和几位同伴来到美国,受到了投机大师巴鲁克的盛情款待。

巴鲁克是丘吉尔的好友,也是一位能干的金融家,并且还是一名善于把握先机的股票交易商,被人们誉为“投机大师”、“在股市大崩溃前抛出的人”等名号。

此番接待丘吉尔,巴鲁克悉心备至,特意陪他参观了纽约股票交易所。

交易所紧张热烈的气氛深深吸引了丘吉尔。

虽然当时他已经年过五旬,但好斗之心让他也决心小试牛刀。

在丘吉尔看来,炒股就是小事一桩。

然而不幸的是,1929年改变世界经济乃至世界政治格局的美国股灾爆发了,丘吉尔回到纽约的时间和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的开始时间恰巧重合。

结果仅仅在10月24日一天之内,他几乎损失了投入股市所有的10万美元。

那天晚上,巴鲁克邀请大约50名财界领袖一起吃晚饭,席间他向丘吉尔祝酒时就戏称他为“我们的朋友和前百万富翁”了。

这样的残酷事件让丘吉尔感到,炒股绝非儿戏。

不过返回英国时,丘吉尔似乎还比较乐观,他认为这场金融灾难,尽管对无数人是残忍的,但也仅仅是一个插曲,最终会过去。

而且他还曾充满想象力地声称:“在这个年代,成为一个投机商人该是多么奇妙的一种生活啊。”

巴塞罗纳世博会德国馆有何特点?

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的德国馆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先驱密斯·范·德罗设计,在世博会举办当年建造,博览会结束后拆除。

半个世纪以后,西班牙政府于1983年重建这个对建筑界有着深刻影响的展览馆,馆内的布置,除少量桌椅外,没有其他展品,其目的是显示这座建筑物本身所体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空间效果和处理手法。

德国馆占地长约50米,宽约25米,由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几道围墙组成。

这一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初成果,它在建筑空间划分上突破了传统砖石承重结构造成的封闭、孤立的室内空间形式,采取一种开放的、连绵不断的空间划分方式。

主厅用8根十字型断面的渡镍钢柱支撑一片钢筋混凝土的平屋顶,墙壁因不承重而可以一片片地自由布置,形成一些既分隔又连通的空间,互相衔接、穿插,以引导人流,使人在行进中感受到丰富的空间变化。

德国馆在建筑形式处理上突破了传统的砖石建筑以手工方式精雕细刻和以装饰效果为主的手法,而主要靠钢铁、玻璃等新建筑材料表现其光洁平直的精确的美、新颖的美,以及材料本身的纹理和质感的美。

墙体和顶棚相接,玻璃墙也从地面一直到顶棚,而不象传统处理手法那样需要有过渡或连接部分,因此给人以简洁明快的印象。

建筑物采用了不同色彩和质感的石灰石、玛瑙石、玻璃、地毯等,显现出华贵的气派。

德国馆在建筑空间划分和建筑形式处理上成功地创造了新经验,并且充分传达了设计者密斯·范·德罗的名言——“少即是多”,以及由新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创造出的丰富的艺术效果。

他认为,当代博览会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遂功能的设计思想,应该跨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

德国馆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却在建筑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成立于何时?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1924年1月21日,苏联的缔造者列宁逝世。

约瑟夫·斯大林获得政权。

他通过残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对手,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同时以肃反的方式对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展开大清洗。

根据苏联宪法的第六条,苏联共产党及其2000万党员是国家的统治核心。

每个工厂和集体农庄都要建立党的支部。

整个系统的核心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成员。

在斯大林时代以后,为了避免权力集中在一人手中,苏共实行集体领导的原则,谁能够掌握中央委员会的多数票,谁就能掌握党和国家的领导权。

何谓杨格计划?

1929年,德国声称财政濒临崩溃,无力实行道威斯计划。

同年2月11日—6月7日,英、法、比、意、日、美、德7国代表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在巴黎召开会议重新审议德国赔偿问题,美方代表O.D.杨格为主席。

会议通过主要由杨格起草的报告书,史称杨格计划。

主要内容:德国赔款总额确定为1139.5亿马克,在58年零7个月内偿清。

取消赔偿委员会及有关国家对德国国民经济与财政的一切形式的监督。

成立国际清算银行,管理有关德国赔偿的金融业务。

经海牙会议讨论并通过,该计划于1930年9月生效。

计划的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德国的赔款负担,通过国际清算银行的业务活动,扩大了外国资本,特别是美国资本对德国经济的渗透。

该计划实施不久,1931年6月德国即由其总统兴登堡声明因经济恶化而无力支付赔款。

1932年6—7月,英、法、意、比、日、美、德等国举行洛桑会议,决定德国应偿付30亿马克作为最后一笔赔偿费,但德国从未支付。

杨格计划遂告终结。

啤酒馆暴动是怎么回事?

1923年11月8日20点45分,希特勒和鲁登道夫带领冲锋队,利用巴伐利亚军政头目在慕尼黑市贝格勃劳啤酒馆举行宴会之际发动政变,史称“啤酒馆暴动”。

贝格勃劳啤酒馆在慕尼黑的市中心,可同时容纳3000人。

当时巴伐利亚州州长卡尔,巴伐利亚军区司令洛塞夫,还有警察局长赛塞尔在那里召集会议。

希特勒冲进啤酒馆之后,啤酒馆一下就乱起来了。

希特勒当时大喊:全国性的纳粹党革命已经开始,大厅已经被包围,谁都不许乱动。

可还是有人动,吵声震天。

这时,希特勒拔出手枪,朝天花板开了一枪,然后把局面控制住。

希特勒宣称:为了建立一个大德意志国家,不是今晚革命就是明天死亡。

当时啤酒馆的人,有叫好的,也有怀疑的。

虽然对现实不满,但是大多数人不相信希特勒有能力建立起一个大德意志帝国。

次日,希特勒带着追随者上街,包围州议会、警察局这些重要的枢纽、要害部门。

当希特勒冲到慕尼黑市议会的时候,魏玛共和国的军队开枪了,这些希特勒党徒顿作鸟兽散,希特勒也受伤被捕。

第二年春天,被捕之后,希特勒获刑五年。

这个想主宰德国未来的狂人,没想到先成了阶下囚。

纳粹党是如何进行欺骗宣传的?

希特勒纳粹党是在战后德国面临严重经济、政治危机的过程中滋生和繁衍起来的,它是一个竭力煽动民族复仇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的极端反动组织。

为了争取群众,扩大影响,希特勒打着“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进行欺骗宣传。

在民族主义旗帜下,希特勒抓住《凡尔赛条约》大作文章,认为德国的灾难来源于《凡尔赛条约》,号召德国人民起来撕毁《凡尔赛条约》的束缚,挽救民族的危亡。

为了适应德国出现新的革命形势,顺应潮流,利用人民的革命情绪,希特勒也标榜纳粹党是搞“社会主义”的。

纳粹党从一开始就以不同于其他资产阶级政党的面目出现,公开地激烈批判资本主义。

1923年,纳粹党员发展到3万余人,成为德国一支新起的引人瞩目的政治力量。

这时,正值德国马克暴跌,金融界一片混乱,法国、比利时又出兵占领了鲁尔,激起了德国人民对政府的愤怒情绪和爱国热情。

希特勒认为夺取政权时机已到,他联合德军前总参谋长鲁登道夫,企图效仿墨索里尼向罗马进军,利用暴力推翻魏玛共和国。

《我的奋斗》是怎样的著作?

《我的奋斗》是由希特勒口授,由其党徒鲁道夫·赫斯执笔撰写的。

这本书,在初稿时曾被希特勒取名为《四年来同谎言、愚蠢和胆怯的斗争》,无论是它的理论水平,还是逻辑性,都不很高明。

但是,它却是世界上闻名的一本书,这本书影响着二战前所有的德国年轻人,这是因为它是法西斯头子希特勒的著作,是法西斯主义的理论的最集中的体现,是研究希特勒反动思想的必读之书。

《我的奋斗》系统地阐述了希特勒的“理想”,“创建第三帝国和征服欧洲”。

全书充满了民族主义狂热和对马克思主义、犹太人的仇恨。

他认为日耳曼人是上帝选定的“主宰民族”,宣称“新帝国必须再一次沿着古代条顿武士的道路进军,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夺取新的“生存空间”。

《我的奋斗》一书,后来成为德国法西斯内外政策的思想基础和纲领,是德国法西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思想和行动的纲领,给世界人民带来了一场空前的灾难。

魏玛共和国因何垮台?

1929年10月末从华尔街开始的经济恐慌迅速蔓延,导致了一场世界性经济危机。

德国的经济是靠美国发展起来的,所以受害最大。

企业倒闭,产销萧条,失业人数直线上升,最高时达600万。

这可给希特勒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他称经济危机是“政府无能”,是政府接受《凡尔赛和约》和战争赔款及奉行“社会主义”政策的结果,是共和国和历届政府毁灭了德国的一切。

不久,经济危机就发展成为一场国家危机。

由于经济萧条,国家税收下降,相反失业救济的支出却迅速增加。

1930年3月,魏玛共和国的最后一届政府终因入阁各党在如何平衡国库亏空问题上意见分歧而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