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孤独(1 / 2)

 第七届亚洲电影大奖颁奖晚会结束。

一共十四个奖项,内地影片的最大赢家是第六代导演娄烨的《浮城谜事》,也就是朱亚文参演的那部电影,影片拿到了最佳新人,最佳编剧,最佳电影三项大奖。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港岛本土特色电影入围的作品少之又少,最后只有矮子里拔高个,拿出《叶问终极一战》撑场面。

近现代以来,港岛之所以成为亚洲电影的梦工厂,成为拥有世界影响力的电影文化源头之一,都是因为港岛电影独特的风格和自成一派的美学。

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港岛电影的口碑与水平却在不断下降。

关于港岛电影的没落,曾经有一次洛满跟陈洁与陆瑶等人吃饭,聊起过这个话题。

从他们的角度看,港岛电影日落西山共有三个原因。

第一,宝岛市场的崩溃引至港岛电影的没落。上世纪90年代之前,宝岛电影市场的需求让港岛电影疯狂产出,当时宝岛鼎盛时期共有五条院线,每一条院线给出的利益都足够港岛电影人独自产出一部电影。

有利益驱动,港岛电影人自然拍的更多,拍得多,宝岛片商买的就多。

这种泡沫现象直到王英祥拿3000万买了星爷的电影《济公》,院线上映后大赔钱,宝岛的片商们才幡然醒悟,不能再继续这样放纵,否则将来一定血本无归。

于是宝岛电影片商们联合起来,统一口径,要求对港岛电影的购进设立天花板资金,预计共1750万。

如此一来,长期顺风输出的港岛电影人自然不同意,他们也联合起来,统一行动,停止对宝岛电影的输出,计算在三个月内让宝岛电影院线无片前后关系的,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背井离乡,远离成长的地方,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市场发展呢?

还有人说是因为内地的限制条件等原因,更是无稽之谈。内地是港岛电影很重要的一块市场,但并不是港岛电影的全部投放市场,如果港岛电影人真有卖座的片子,宝岛和东南亚市场一样能让他们赚的盆满钵满。

当然,除了上述的大原因外,还有许多小原因。

一个行业巨头的没落不可能是几件事情的单独冲击,一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下,谁也无法抵抗,大家只能努力活着,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方式。

···

三亚,观澜湖度假村,电影《私人订制》的拍摄现场。

剧组工作人员布景,演员们的休息时间。

洛满与白百合坐在秋千上面色冷峻,白百合的助理站在两人后面,而洛满的助理小美站在三人对面,眼泪一粒一粒不停掉在地上。

“你别哭,你这样哭感觉像我错了似的!”洛满冷声道。

“对不起,洛满,我真没听到场务导演的话。”小美依旧在不停的抽泣着,“但我也是好心啊!只是想帮忙而已,没想过其他的事情。”

洛满冷眼看着她,训斥道,“你第一天入行?在圈子里这么久,怎么还这么蠢呢?”

依照洛满温和的性格,说出这样伤人的话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从港岛回来之后,导演与一众演员迅速投入到拍摄中,进程很顺利,大家配合默契,都能按照导演要求完成镜头。

只是今天这场戏有点特殊,按照剧本情节发展,小白(白百合),马秘书(洛满),杨总(葛优),共同组织饭局向领导(范韦)进献‘月饼’,领导(范韦)拒绝‘月饼’后,会有一段慷慨激昂的情绪发泄,伴随的还有一个砸钱的动作。

钱是道具,但也是从银行提出来的真钱。

拍摄结束后,几百万现金散落在地上,自然有道具组的工作人员负责捡起,这是事先规定好的,免得剧组人多手杂,多一百少一百都是问题。

而小美这丫头却自以为好心,在导演喊‘卡’之后蹲下帮忙捡钱。这在剧组是大忌,谁负责的工作就要谁来完成,不管钱多钱少,小美属于多管闲事了。

更何况,导演叫停拍摄之后,现场道具组的工作人员已经大声提醒,地上的钱谁都不要动,由道具部门的工作人员捡。